被人误读的设计大师
【摘要】里特维德是一位关注社会,注重普通人生活的设计大师,尽管其设计中不断出现“革命性”手段,为社会中多数人服务始终是他的宗旨。
在大多数的后人对里特维尔德的评价中,总是离不开这样几句话。
设计师里特维尔德受《风格》杂志影响,设计制作出了《红蓝椅》这一作品,该作品是荷兰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也让里特维尔德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
然而,面对历史留下的种种线索,通过对时间、空间、人物的梳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被人熟知的里特维尔德。
是一个和当今主流评价不相符合的里特维尔德,一个被巨大光环笼罩,被世人误读的“木匠师傅”—里特维尔德。
【关键词】红蓝椅风格派功能主义
简介及当今设计界的评价
里特维尔德,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建筑家、
家具设计师,他出生于荷兰的乌特勒兹(Utrecht),父亲
从小就把他送去学做木匠,之后又让他学首饰设计,跟的
是一个叫做博吉的首饰匠从艺,1911年之后,他自己做家
具为生,并且利用业余时间跟建筑师克拉汉姆学习建筑设
计,1919年改行设计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讲,里特维尔德
更像一位设计导师,其设计更多的是在为同代或后世设计
师指明一种方向。
他的诸多旷世之作也就成为设计研习的
范本和参照。
《红蓝椅》是荷兰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是对蒙德里安的油画《红、黄、蓝构成》的立体化演绎。
它是家具设计师里特维德受《风格》杂志影响而设计的19l7~l9l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
1924年,他设计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建筑施罗德住宅,手法与《红蓝椅》出于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
这些比较主流的评价,真的是符合我们这位设计大师吗?里特维尔德的设计思想真的是用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来诠释风格派思想的?里特维尔德的作品红蓝椅和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来源于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而且是蒙德里安绘画作品《红黄蓝构成》的立体表现?仅此以此两项设计作品,就足以奠定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
大师地位?带着众多的问题,我们继续发掘这位伟大的“木匠”
真实的一面。
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大师
里特维尔德简洁的设计观念契合了当时荷兰激进的艺术运
动。
虽然在红蓝椅设计后的第二年他就加入了风格派(De
Stijl)。
但是长久以来人们总喜欢把里特维尔德最著名的红蓝
椅称作对蒙德里安的油画《红黄蓝构成》的立体化演绎,但人
们同时也应该发现:红蓝椅制作于1917年与 1918年之间;而他的荷兰同乡的
那幅名画完成于1930年。
杜斯堡毫不隐讳地说:“我们的椅子、桌子、橱柜以及其它相应的物件都
是我们未来室内中的抽象雕塑”。
里特维尔德的设计思想是否就完全符合风格派
呢?
闪电椅“Crate”椅 1920年设计的一件儿童椅其实不然,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了一栋住宅的木匠”,在1964年去世之时其身后留下了超过215个家具设计,232个建筑设计,以及249个其它方面如室内、平面等设计。
再者对他最负盛名的设计,施罗德公寓进行一下分析。
人们看待这幢建筑,往往被他的外观所吸引。
然而人们对这幢建筑的描述:施罗得住宅用轻灵的手法表现出明晰的建筑主题,是荷兰风格派艺术在建筑领域最典型的表现。
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一件摆设多于可用的建筑,过于抢挑客观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
但它却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参照物和先导。
可以看出里特维尔德设计的这一建筑,被人们当做好看却不实用的风格派“花瓶”。
甚至有后人批评;“它是一件摆设多于可用的建筑,过于抢挑客观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
我觉得这是无知的人,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对里特维尔德作品的诽谤、侮辱。
在1924年修建施洛德住宅的时候,整个设计到施工工程从外到内都与委托人施洛德太太进行讨论,李特维德把空间分解成平面利用,以及无限座标空间的理念,结合使用者的习惯和对各种空间的要求,完成极简却又符合使用者所有需求的风格派机能住宅,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前卫的建筑。
此住宅的最大特点即在于施洛德太太主要活动的楼层─二楼,这里有餐厅,起居室,卧室,书房等区域,统统以不固定的墙壁切割空间,而是全部以活动的隔板做临时性的区隔。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施罗德夫人和她的三个孩子的生活、作息、学习,里特维尔德为了满足所有的细节和标准付出很多的注意,其中包括在墙上涂料颜色。
这样做的结果让建筑像一幅油画,但其实每块颜色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原因。
例如,在门上有一个面涂成了黑色,因为它是最有可能被弄脏的地方。
施罗德住宅
施罗德住宅平面图
他作品中功能主义和理想主义与他的美学理想并存的特点被忽略了。
早在1915年到1925年间,里特维尔德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工作目标。
首先,他认为建筑和设计应该帮助人们感受空间。
其次,他提倡使用规模生产的预制构件,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此外,他提倡简洁设计,从而让人们从繁琐的装饰中解放出来。
通过对里特维尔德最富盛名的两个作品红蓝椅和施罗德住宅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感觉到,世人对里特维尔德的误解有多深。
那么真实的里特维尔德应该是什么样呢?究其一生,他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什么?下面我来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里特维尔德把提供休息空间和清晰表达看成是室内设计中最主要的功能。
在一篇关于室内设计的文章中,他提出想达到这种简洁和明确,需要考虑很多影响甚至彼此矛盾对立的因素:功能与使用者的态度,开敞与围合,实体与空间,建造的可视性与空间序列的体验,日常维修费用与经济和建筑造价,实用方面与美观,色彩以及室内造型,手工建造与机器制造,个性化物品和规模生产物件,工业设计,家具和装饰等等。
里特维尔德认为“对一个室内设计而言,只有当设计者对这些可能性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而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再一直被提醒这些问题,它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室内设计。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一定是一个清晰的选择,而不是在不同要求和矛盾之间徘徊不定的妥协”。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里特维尔德坚定的现代主义姿态。
将居住方式、建筑与室内设计和居住者三者统一在设计师的判断中。
在里特维尔德讲述这番设计理念时,可能更多强调的是通过对建造技术本身各个方面的出色把握来感染使用或者居住这些设计的人,正如他自己作品实现的那样。
而这一点恰恰跟他的工匠背景有很深的渊源。
从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里特维尔德在预制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
里特维尔德对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积极提倡与他认为建筑和设计应该尽可能服务于大众的思想密不可分。
然而他在此方面所作的贡献却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大概是他在这方面的尝试经常以失败告终。
他“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太过超前了。
他的想法对于工业来说还没有能力实现,而对于使用者来说还没不能接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他设计的一整块材料通过适当的切割及冲压而制成的椅子,或者使用标准化设计的厨房及卫生间的住宅。
在他刚刚提出这些设想的时候,大都没有能够实现,而在很长时间之后才得以流行起来。
但是里特维尔德也承认使用预制产品也会导致建筑上千篇一律的乏味。
结语
晚年的里特维尔德接受了凡高博物馆的委托设计,但在设计初期他便去世了,博物馆仍旧按照他的图继续完成。
这位活跃了上个世纪近三分之二时间的现代主义阵营中的“木匠”,参与并领导了建筑历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功能主义运动,同时也预言并见证了现代主义建筑日趋走向死胡同。
然而人们对这位大师的误解确实如此的深。
而里特维尔德的设计思想以及他的“多才多艺”在建构上的表述,在很多方面超越了风格派和功能主义,在今天仍非常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view/2426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