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从“看电影”到“欣赏电影”憨厚老实的维克多还在我脑海中盘旋,偌大却没有“人味儿”的纽约机场,成了他的幸福终点站;眼帘中还映着他们:里昂和稚气未减的马蒂达。
一个冷血的职业,用一颗滚烫的心来诠释,这个杀手不太冷;依稀可以想起我高中时,如何莫名地被贾马尔感动,被这个精彩的故事感动。
传奇的经历、巧合的问题、细腻的爱情……该给这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些物质享受啦。
喜欢电影。
在短短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可以看到另一种生活,另一个故事。
就这样玩味世间的百态,体悟人物的心境;就这样让感情泛滥,让“感动”肆意流淌;就这样悄悄地潜入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境遇,分享他们的幸福、分担他们的忧愁。
放映屏上画面不断迭换,是一幕幕场景伴着一个个人物地悄然出现,它们连缀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节,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是放映屏的“闪烁”,我们欣赏的是整个电影。
电影诞生时,是供酒吧客们在谈资之余观赏消遣的事物。
百年的发展至今,电影已成为一大艺术门类,许多艺术家为电影,为电影事业奋斗终生。
放映技术、拍摄技术、后期制作技术不断进步、革新。
放映室、放映厅、电影院,一代代观影的场所的更迭。
但电影最初的形式却未曾改变、电影初衷为被动摇:电视是供观赏消遣的。
我们有理由只“看”电影,看放映屏的闪烁。
因为我们可以单纯得消遣它。
看罢,我们收拾一下吃完的零食,擦一擦手指上的油迹,忘掉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情感。
但实际上我们很难不夹杂个人情感与主观意愿得去“看”一部电影,而不产生任何共鸣。
我们有基本的人文关切、有人性的关怀,我们有满溢的情感,我们有不见得丰富的阅历与知识。
所以我们不得不去体悟,之后莫名的感动、莫名的思索、莫名地说一句:“我是谁谁谁哈!”。
但是从“看电影”到“欣赏电影”,还有很多“过程”,是因人而异得完成的。
我们对待大多数电影都是以“看”的心态开始,如果它可以“有聊”到让我们看完,那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就就电影里我们印象深刻的桥段、情节,或者整个电影的感觉给出一个自己的认知。
个人觉得,这已经在“欣赏”的范畴之内啦。
我们说:“我挺喜欢,维克多请艾米丽吃完的那段儿,有意思。
”我们是在欣赏此处编剧、导演的对白与情节设计、演员们的真情演出、灯光音响布景们的巧妙配合……电影是供观赏的,所以它与艺术不离不弃。
在电影里,也佐证了那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观赏性,虽不是是艺术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但至少是艺术品价值体现的一个方面。
就像电影的所谓“大众口碑”。
尽管大众们可能很难发觉,导演在某个镜头处理的高深的艺术手法、在某一个情节里插曲的使用的高明、在情节的叙述与架构的高超的导演手法……作为一个观影者,一个抱着消遣心里,把感情递送到电影里的我们,我想这就足够啦。
至少我们有所欣赏有所恶,有所感悟情相互。
我们都在或多或少的欣赏中,听过片头曲,听罢片尾曲。
但又些电影,在观影之前我们就给了许多期许、甚至对某一个导演、演员倾注了很多情感。
我们是抱着欣赏的态度跟着导演的步调、演员的表演。
我们游离在主管与客观之间,来欣赏这部电影。
行进中我们叹服情节的巧妙、演员表演的真挚、对白的精彩或经典;我们思考着这音乐与这情节的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思索着这风景与这情感的枝蔓丛生的联系。
看罢,我们不知道吃的什么小食品,但我们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话。
介于影评人与大众的感触、介于影评人与大众的话。
从“看电影”到“欣赏电影”,是一个观影过程,也是一种观影姿态;是将电影拆开,再将其在自己的心理整合的观影方式,也是在观影前,亦或热切期许,亦或休闲消遣的观影目的。
但不论怎样,我们喜欢电影、喜欢这门艺术。
一、“看”与“欣赏”正如一个文盲不可能欣赏文学佳作一样,一个连电影都看不懂的人也不可能欣赏电影。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欣赏”的水平呢?这就要懂得电影艺术的语言、电影的特点,乃至和电影相关的其它艺术。
欣赏又是一个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过程。
因此,那种一边看影片、一边吃零食的观众,不可能体验到影片中蕴含着的真正的、深厚的美。
(一)要懂得影视的语言。
一切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艺术的语言,不懂得艺术的语言,就不可能欣赏艺术,甚至不可能理解艺术。
因此,要能够“欣赏”,首先就要懂得电影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思想、感情的工具,然而语言并不仅仅是指一般人所理解的文字语言。
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字语言和非文字语言。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自己不同的语言。
由于电影对生活的逼真还原,又有声音和色彩,就造成了一个极大的误会,似乎电影、电视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学习就能够看懂乃至会欣赏的。
当然,一位仅仅满足于“看故事”的普通观众,或是一位仅仅想看一眼“青春偶像”的幼稚女学生,是不必学习影视语言的,可是对于一位真正想走进影视艺术、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人来说,就必须了解电影的语言,这样才能从“看”影视上升到“欣赏”影视艺术。
为什么要了解电影语言呢?我们可以看看电影是怎样叙述事件、表达感情的。
一辆汽车飞驰而过,这样的画面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但是后边紧接着的画面是马路中间的一只箱子,观众就联想到,这是从汽车上掉下来的箱子。
如果再接下来的镜头是路人纷纷涌向这只箱子,争夺它。
观众就会联想到,箱子里面可能藏着贵重的物品。
如果路人都四散奔逃,那就意味着箱子里可能藏的是炸亇弹。
这样构成的画面就有了叙事的作用,同时也会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或者兴奋、或者紧张……这就是电影在叙事。
一位烈士倒在敌人的枪弹下,紧接其后的镜头是翠柏青松。
观众看到这里也能联想到,这是影片在表现烈士“永垂不朽”。
失恋了,少女的表情是木然的,紧接下来的画面是雨中的一只孤雁,是从一朵残花上淌下的一颗颗雨滴……这时,观众就会理解,少女悲痛欲绝,她的心在流泪。
虽然少女没有作出明显的表情,也没有用语言哭诉,但孤雁、残花的画画就是表现少女的这种内心的感情。
电影就是用这样的语言叙述事件、表现思想感情的。
它需要导演巧妙地使用电影语言,也需要观众的介入,也就是在观看电影时积极参与,动脑筋思考、联想。
否则,烈士牺牲后,翠柏苍松的画面意味着什么,少女失恋后,雨中孤雁又表现了什么,是不可能被理解的。
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思考、联想是观众在无意中进行的,是被影片激发起来的。
可见,电影艺术要靠电影工作者和观众双方的努力,没有观众的积极参与,一部影片不可能被理解。
(二)要达到能“欣赏”的水平,还要了解一部影片产生的文化背景。
它包括影片中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影片摄制国家的文化传统。
80年代,我国的一部影片中有这样的片断:一位青年工人在失恋后,面对一片昏暗,点着了一支烟,默默地走着,他的后边是闪耀着红光的钢铁厂。
影片摄制者的本意是表现失恋者的痛苦,可能还暗示着主人公想重新振作起来的心理。
可是一位美国电影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却问影片的创作人员,他是怎么构想出了这样精采的,具有强烈“性暗示”的形象?这当然叫影片的创作人员啼笑皆非。
因为在美国,类似两架飞机在空中加油,火车穿过隧道……都是作为性暗示的手段,这早已经落为一种俗套了。
美国电影家就是由此认定我们这部影片也是在用这种手法进行“性暗示”的。
这种误解完全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在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影片要为观众所理解,除了影视工作者在摄制影片时,要考虑能让观众看懂外,观众也要提高自己,以达到能够欣赏影视作品的水准。
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这样才能逾越横亘在影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障碍”。
正如意大利美学家卡斯特尔维屈罗所说:“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
”当你克服了、逾越了这些“障碍”之后,你一定会发现,你对影片的了解会更上一层楼;你还会发现影视片中蕴藏着那么多值得欣赏的美,以及那么多值得思考、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要掌握欣赏影视艺术时的审美心理。
许多朋友都是怀着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走进影院,或是坐在电视机前的。
可是由于他们缺乏影视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没有欣赏影视作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往往被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裹胁”,让故事情节牵着鼻子走,而没有能够深入到影视作品中去。
结果是在看完电影之后,除了能说出片子的故事梗概,或是某位演员长得漂亮不漂亮之外,很难说出一部片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更有甚者,连故事都说不清楚,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一些精彩的武打、某位女演员的容貌和盛装等局部的细节所吸引住,以至忽略了作品的整体。
也有的影视爱好者,学了一些影视方面的理论,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常常只顾运用理论去分析影片,而失去了欣赏影片整体美的机会,这种“分析”无助于欣赏,也无助于提高个人的欣赏能力。
二、影视欣赏的心理准备和整体感受那么,作一个影视艺术的欣赏者应当有些怎样的心理准备呢?首先,要有一种强烈的、想深入了解影视艺术的愿望。
有了这样的愿望,也就会为自己树立—个目标。
而明确的目标又会产生一种意志,这种意志可以便欣赏者大大增强对影视作品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去理解作者,探索作品中蕴藏着的美。
另一方面,它又能时时提醒欣赏者、在观赏时不要为故事情节左右,因为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蕴藏在故事情节的背后。
要做到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
其次,要更细致地观看,更积极地思维。
法国的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说过这样一段话:“电影是一种需要去捉摸其涵义的语言,而很多迟钝的、光看不想的、被动的观众总是难以去消化画面的含义的。
”对一部影片进行欣赏,首先必须感受和了解影片(“走进去”),在此基础上对影片进行分析与综合(“走出来”)。
对影片的整体进行感受,就要努力了解影片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有什么美学的追求。
一般来说,不管一部影片的艺术水平高低,只要创作人员的创作态度是认真严肃的,就必然会有所追求。
至于他们采用了哪些手段,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目的,这就需要欣赏者来评论了。
我们说,欣赏者不能被影视作品中的情节牵着鼻子走,并不是说一个欣赏者必须要有一颗冷酷的心,面对多么富有激情、多么感人的的影片都无动于衷。
如果对美的事物根本没有感受能力,就不可能,也没有资格去评论它,分析它。
被故事情节牵着鼻子走固然不对,同样,把其中的某一部分当作整体来评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是不对的。
有些人习惯于横切竖割,活生生地把影片分成互不相干的几部分进行评论,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
就好像一位医生为了找到患者身体某一部分的疾病,就把病人肢解一样。
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林格伦说得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看法:人们必须首先感受和了解,而后才能进行分析。
决不能让理智对美学问题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任何健全的评论的首要前提,是评论者必须专心致志和虚怀若谷地使用自己的全部官能(感觉、感情和理智的官能)来对待艺术作品。
他应当竭尽全力倾听艺术家在说些什么。
”三、走向高层次在感受和了解的基础上,欣赏者又要从影视作品的魅力中“走出来”,不为影视片的情节所左右,学会把影片在自己的头脑中“分解”,去分析它的局部,如摄影、演技、剪辑、导演的意图,还有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综合,把各种经过分析过的审美信息“还原”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