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视鉴赏论文
选
修
课
院系:电子计算机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电气101
姓名:霍翠翠
学号:20101188
日期:2012-5-23
浅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通过上选修课(社会影视文学鉴赏),我有很多收获,今天想谈一下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首先何为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何为电影文学,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
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
在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
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
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
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
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
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在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上,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从传播形式来看,影视剧和文学名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较之影视,经典名著的历史更为长远,但在文字具备文学本质功能的时候,它的作用和现代的影视艺术却十分近似,作为
一种符号系统的文字在当时也是传递信息的手段之一。
同时,文学和影视又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建构的不同2前言的符号系统,文学在叙事体系上表达着文字符号的魅力,而影视则是通过影象符号更加直观的呈现出作品的内容。
较之于文学叙事载体的单纯,影视在表现上要丰富许多,在叙事手法上也更胜一筹。
(引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是,文学名著与影视剧这样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改编的层面上便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的值得言说的话题。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其艺术发生学的根据是什么?影视剧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遵循的美学原则有哪些?又是出于何种自身的现实需要?由此建立了怎样的改编方式和策略?保留了哪些文学性的审美特征?这一切又是怎样地影响了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名著与影视剧如何才能在文学性的层面上构成互动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阐述,不仅具有艺术美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发现并克服当前我国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误区和弊病具有重要的启示。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若干问题,本文拟将影视剧改编放置到大众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通过一定的个案分析和文化解读,力图归纳出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客观规律和美学依据,以及两种不同媒介转换过程中的艺术传播效果。
也有一种人也是类似观点,觉得文学是电影发展的源泉,电影是文学赛跑的兴奋剂。
发展的过程中,可让源泉产生一种活力,但同时也可能污染了源泉;兴奋剂可发掘潜能,但也能搞垮本体。
文学是江河湖海大山广漠,而电影则是风景旅游区。
所有的开发商把无名山
水开发成旅游圣地,让大多数人“亲近”了她,获得了无限的快乐,但同时也糟蹋了她的清纯、圣洁、宁静……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无论电影是否将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只要改编得合乎观赏习惯又不失美学品位,观众亦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个体来欣赏而不要刻意将其与文学原著对比,那么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我觉得:文学所传递的启迪,智慧,讲叙的冷暖人生,世间百态,及诸如此类那些使文学魅力四射的东西,使得相关电影具有了吸引人的内核;而在这个快餐时代里,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喜闻乐见,形式生动的电影,去避免啃厚厚的原著。
但是许多电影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真是莫大的损失。
从艺术角度来说,是文学给了电影生命;而从经济眼光来看,则是电影给了文学生命。
就从观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就是著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孤星血泪》,《第二十二条军规》。
《孤星血泪》(又名《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叙述了一个青年幻想破灭的故事。
金钱使皮普从一个穷学徒变成阔少爷,也使他染上了上流社会的恶习,而背离了他原有的劳动人民的纯朴天性。
没有了金钱,皮普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则恢复了自己的人性。
狄更斯以他独特的方式,处理19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主题,突出了对金钱腐蚀作用的揭露。
《二十二条军规》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
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32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
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
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
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
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
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
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
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
”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
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这两部电影都是对名著的改变,其实这就涉及文学与电影关系以及种种关联。
电影在制作和宣传中也刻意地强化这种相似性,借助文学名著固有的号召力吊起观众的胃口,力图创造票房佳绩。
事实上,虽然艺术上的口碑不理想,但这两部电影从影响力和知名度乃至票房上看仍属业内翘楚。
影视改编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未完成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任何文本都具有一种召唤结构,正
是这种召唤结构,为阅读者提供了填空、阐释和自由想象的无限可能性。
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来说,原著中同样有许多空白等着去填空。
伊塞尔就曾说过:“只有通过读者与文本的会合,文学作品才能成为现实。
文本只有当它被具体化时才获得了生命,而且具体化绝对地不游离于读者的个人性情影视就是这样不时唤起观众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不断设法打破观众的期待惯性。
观众在消费影视时既会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和补充或受挫而高兴或新奇。
再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改编者由于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会有不同的改编。
这样观众对每一部电视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理期待。
这就解释了文学作品即使有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仍拥有大量观众的现象。
影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文学作品的直观呈现锦上添花。
许多影片艺术水平不高,根本问题不在于表现手段,而在于文学价值不高。
所谓文学价值,主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及其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
这些都是由剧本来提供和决定,再由导演用影视手段来体现和完成。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其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都易构成观众对影视的意蕴期待。
且文学作品原本就是已经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
改编可能要比编剧苦思冥想的原创好得多,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通常只会扩大不会减小(前提是刨除拍摄水平的影响)。
有些影视作品看似原创,但仍然有浓重的模仿某文学名著的痕迹。
总而言之,文学与电影是不分家的,二者的关系紧密,互相促进。
因此要想真的欣赏一部好电影,良好的文学素养也是必须的,掌握好赏析方法,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这是我上了半个学期选修课(社会影视鉴赏)所感悟到的一些内容。
电气101
霍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