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略谈“大一统”下的古代中国 国家治理
孙寅生
学界对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特点的 看法
中国历史的四个基本特点 (社科院卜宪群)
• 大一统 • 中央集权 • 多民族 • 延续性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社科院高翔)
• 大一统的传统(体现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国家统一,明清最为明显)
• 官僚政治的传统
• 文治的传统(文化专制主义构成中国古代文治 的精神实质,具体操作的三种形式:一是“杜 遏邪言,以正人心”,发展到极致就是对社会 进行严密的精神控制。二是对百姓实施以儒家 纲常伦理为主的教化,兴办学校,优礼士人, 表彰节义。三是编纂典籍。)
• 礼乐教化。汉代以来,将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意 识形态、价值观,通过蒙学教育、学校教育、选举考试、 乡规民约、政府表彰等方式深入社会各方面。
• 乡村治理。以里甲保甲制度、乡规里约(自我治理)、 乡绅代表协同国家治理;树立典型,形成积极的舆论和 奖励的导向。
• 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 也。”
• 人尽其才。以一代之人理一代之事;以非常之 人理非常之事。“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唐太宗)
• 保持社会流动。(科举制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5.立,社会治理主 体主要是政府,但又呈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天下定于一。 • 秦汉时期确立:海内为郡县,法令为一统。
董仲舒发挥公羊学派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2.郡县体系
• 郡县制是大一统的制度体系 • 大一统的治理形式是中央直接统辖地方的中央集权
制治理 其抓手是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吏(一般任命到县级); 控制地方的户籍赋税;掌控全国军队 • 我国较早形成中央集权的郡县治理制度是我国战国 以来形成的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 对特殊地区有特殊的制度,都护制、羁縻州、土司 制等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 县。”(顾炎武)
• 特长历史 • 特大规模 • 特世俗社会 • 特殊崛起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三个问题
• “大一统”与“要在中央”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 施
• “民为邦本”的思想与政策措施 • 礼治思想向德法相依思想的转变 (限于时间,这次我们只交流第一个问题)
一、“大一统”与“要在中央”的一元行 政思想与措施
1.“大一统”的思想与实践 • 先秦时期的酝酿:天下观代替血缘族际,
• 防灾救济制度。政府义仓制、福利院制、减免税收制等, 宗族内的“族产”、“义庄”等
• 疏通社会言论渠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至于清 议亡(无),则干戈至矣”。民众不论身份如何,有上 诉、上告、举报的权利,表达的形式和途径有上书、政 府设登闻鼓、诽谤木等,宋代设置登闻鼓院和理检院专 门机构受理民众的诉求。
• 统一是主流 • 我国历史上导致分裂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原
因、民族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宗 教原因不是主要的。因此,无论怎样的分 裂,分裂的主体来自哪个民族,但最终走 向统一,这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鲜 明特点(中华民族的观念形成过程)
4.选贤任能
• 完善选拔制度。举荐功劳制---察举制---九品官 人法---科举制
• 西方政制为多数代表,而中国传统政制则 为贤能代表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北大袁行霈)
• 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和平、和谐 • 启示之二就是选择包容 • 启示之三就是选择开明(其核心有四点,
民为贵、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以法为准) • 启示之四就是选择革新 • 启示之五就是选择开放
中国历史和现实“四个特” (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
中国文化的三个“道”和三个“弱” (余秋雨)
三个“道”: • 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 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 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三个“弱”:
疏于公共空间 疏于实证意识 疏于法制观念
中西政制比较(钱穆)
• 西方政制为政民对立,而中国传统政制则 为政民一体
• 西方政制为间接民权,而中国传统政制则 为直接民权
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
• 高度重视地方行政层级划分、权力分配以 及对地方的监督、管控(可以理一理古代 监察制度的演变)
• 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郡县制下的分 封主要体现身份和经济待遇,受封者无治 理民众的权力
• 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
3.国家统一
•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 的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