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门阀制度及官僚士族研究09060202 09法学2班鲍琼芳摘要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权阶层。
门阀制度起源于两汉, 在魏晋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西晋至东晋达到其鼎盛时期, 东晋末便开始转向衰落,到唐中叶以后最终在历史上消失。
本文通过研究门阀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官僚士族的代表王谢家族的兴衰,大略的了解门阀政治与官僚士族对社会政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魏晋门阀制度王谢家族兴衰一.魏晋门阀政治的发展史1.魏晋以前的分爵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分封爵位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禹建立夏朝,开启了奴隶社会的新纪元,就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的爵位。
商朝改设公侯伯三等,及至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天下,复设五等爵位。
先秦时期的分爵制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一般实行赐爵分君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就是该项制度的产物。
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实行商鞅变法。
该变法对分封爵位的制度经行了改革,基本废除了原来的五等爵位,新设二十等爵制,意在奖励军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的特点是大分同姓王,加强家族的统治力。
各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独立征税,发行自己的货币,设立一般等级的官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后来这些王的实力逐渐壮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又通过实行“推恩令”,再次分封土地,改王为侯,削弱了地方的势力。
从而形成新的封王制度①。
2.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曹魏时期已经正式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转而实行分封列侯制。
后来司马氏能够推翻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士族的支持。
为了维护士族利益,巩固统治,司马氏重新启用五等封爵制,同时通过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士族大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这种经济政治的优势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制度——门阀制。
3.门阀制产生发展的条件门阀制在两晋时期发展到顶峰,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两晋时期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各地的士人的家世,行状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任职品级的选官制度。
它是察举①《晋代分爵制及其与门阀士族地主的关系》,倪春莉,大同高专学报制的延续与发展。
但是在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却偏离了其本来公正选拔人才的初衷,主要通过家世来确定品级。
通过这种方式,门阀士族逐渐占据了高等品级的官位,而寒门出生的人即使有才学也不能够被提拔到较高的位置。
社会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②。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晋实行了“占田制”,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
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世家大族在政府的保护下, 享有免赋、免役和占田权,经济权势显赫。
③士族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为门阀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此外,门阀制度得以发展还依赖于士族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管理水平。
两晋时期,流行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清谈。
士族交往交流往往使用极为高深的理论进行辩论。
这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比较,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士族门阀在文化方面自成一派,获得了文化上的优越感,与庶族的文化格格不入。
这种独特文化也是门阀制度形成的一种特色。
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因素促进门阀制度的发展。
其中一项就是互通婚姻。
门阀士族对其他的庶族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坚持“士庶不婚”原则。
以婚姻为纽带,将几个士族之间紧紧捆绑在一起。
所以,婚姻,主要目的是“结两姓之好”。
任何妄图脱离这一原则的婚姻都被视为对门阀士族的背叛。
士族还重视家族后继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地提拔家族后辈,在政治上形成本家族的势力。
这也是稳定门阀政治的一个重要方式。
4.门阀制度的衰弱门阀制度自东晋末期开始衰弱,南北朝时期出现颓势。
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全面垄断社会各个部门的局面被打破。
士族与庶族的区别界限渐渐模糊。
虽然士族依靠祖上的庇荫仍然享有权力,但不可否认这时候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势力已经转移到庶族手里。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士族多年来养尊处优,空有纸上谈兵之勇。
而每一个朝代的掌权都是建立在战争拼杀的基础上的。
并且,在朝代更替中,士族间的政治立场发生分歧,内部斗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力量。
因此,寒门出生的人通过军功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授以官职,登上政治舞台。
士族门阀制度走向下坡路。
隋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彻底宣告按门第高低划分权力、财富的士族门阀制度的终结④。
唐朝推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任人唯贤,使得部分庶族通过官场的升迁获得士族身份,从而进一步打击了没落的门阀旧族,加强了庶族地主的力量, 有利于皇权的巩固。
二.琅琊王氏家族的兴衰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琅邪王氏、颖川庚氏、谯国桓氏、陈留谢氏、太原王氏五大家族。
这些门阀士族基本就代表了魏晋时期门阀的构成。
谯国桓氏代表的是东汉贵族的高门士族,政治地位尊崇。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则与东汉的士族存在政治渊源,根基不深。
至于颍川庾氏和陈留谢氏,则是魏晋时②《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以上来自维基百科④《浅谈士族门阀制度》,徐培泽,青年园地杂志期方才兴旺崛起的新兴士族。
但是这些家族中,尤以琅琊王氏和陈留谢氏对魏晋政治的影响力最为深刻。
1.琅琊王氏的起源琅琊王氏最早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王元,迁于琅琊。
后徙临沂”⑤,其后家族势力不断壮大,渐渐形成了王氏家族。
魏晋时期, 王样、王览、王雄官位均高, 后世子孙有很多担任朝廷重臣,发展成为成为世族大家。
2.王氏家族的兴衰及代表人物司马睿南渡后, 王氏家族家族搬迁,势力有所削弱。
但东晋政权建立后,琅琊王氏又重新获得了权力。
琅琊王氏在东晋的代表人物王导是东晋政权中具有特殊影响和作用的人物。
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政权的整个过程中, 王导不仅是主演之一, 而且还承担了整体策划和指挥的角色。
东晋政权建立后,王导担任宰相一职,同时由其兄长王敦把持军事大权。
此种情况下,东晋政权实际上已经处在王家的控制之下。
皇帝司马睿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司马睿为了摆脱王氏的控制,开始采取夺权措施。
他启用亲信分封王氏的军政大权,但很快以失败告终。
后来,王敦野心膨胀,企图取而代之。
结果却遭到了皇权与士族门阀的一致反抗,最终王敦兵败被诛。
即使如此,琅琊王氏的权势也没有受到冲击。
王氏在王导的领导之下,依然风光无限。
王导积极发展壮大王氏家族的扩充和巩固,对王氏家族的子弟予以栽培和提拔。
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王羲之和王彪之。
前者才华横溢,却无庙堂之志,只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拒绝了王导的提拔。
而王彪之则是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升至廷尉之职。
并最终担任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
王导本人的嫡系子弟也获得了很快的升迁。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 琅琊王氏建立了一种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
这种权力网络已经较为稳定。
东晋末期各种政权更替,在这种乱世,王氏家族的势力虽有所影响,但并没有撼动根本。
一方面固然是上述王氏权力网稳固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王氏族人善于审时度势,深谙“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及时改变政治立场,最终得以保全整个家族。
宋齐梁陈政权再怎么变化,王氏始终积极参与其中,获得重用。
三.陈留谢氏家族的兴衰对陈留谢氏家族的研究也将按照以上两个方面进行。
1.陈留谢氏的起源谢氏起源于陈郡阳夏,根据谢灵运的诗文记载,谢氏为谢瓒的后人⑥。
东晋之初, 谢氏家族尚不为人所重视, 只是一般的士族。
直到谢安入仕,在政坛上掌有大权,谢氏家族才真正地迈入到一等士族的行列。
谢尚、谢弈、谢万连任豫州刺史十余年, 树立了谢氏家族的威望和势力, 所以豫州应当是谢氏的事业发展地。
2.陈留谢氏的兴衰及代表人物陈留谢氏自谢安入仕开始兴旺发达。
在谢安入仕之前, 兄长谢奕, 弟弟谢万均已入仕。
谢万官至豫州刺史. 领淮南太守,同时掌握了四州军事。
可以说是谢氏的撑门人物。
但是由于谢万在一次北伐战争中,指挥失当,最后溃败而逃。
犯下了重罪,被非为庶人,谢氏一门受到了重大影响。
与之前提到的王敦之乱,王⑤《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研究》,王汝涛,临沂师专学报⑥来自百度百科家没有受到冲击相比,谢氏毕竟根基不稳。
在谢氏危急的情况下,一直醉心文学,无心仕途的谢安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谢安一开始是担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他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干,凭借原先积累的名望,赢得了桓温赏识,短短几年就官至吏部尚书。
桓温死后,谢安担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并兼管中书省⑦。
谢安与尚书令王彪之共同合作,举贤不避亲,启用侄子谢玄。
谢玄不服众望,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干,设计挫败了前秦几十万军队的进攻, 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
这一胜利将谢氏的名望推到了顶峰。
与王导有所不同的是,谢安并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去扩充和巩固谢氏家族的势力,反而约束自己子弟, 激流勇退,以避嫌疑。
谢安因军功本可以升任荆、江二州刺史。
但是谢安却以“以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 又惧桓氏失职,乃以桓石民为荆州, 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⑧拒绝了。
尽管谢安努力躲避官场的斗争,但仍然有人诋毁他,使得孝武帝对其渐渐疏远。
这种逃避的性格乃是本性所致,谢安始终不喜朝堂的斗争,寄情于山水田园。
谢安因病去世后,其嫡系子孙先后遇害,谢氏失了顶梁柱,摇摇欲坠。
谢氏旁系以谢玄为英雄人物,可惜也不得长久。
及至南朝朝代更替之际,谢氏依然比不上王氏。
谢氏采取一贯的消极避让法,躲避党派之争,为当权者所不喜。
谢氏此时的著名人物是谢混、谢晦,以及谢灵运,皆是当世风云人物,但他们最终被掌权者杀害。
自此,谢氏一脉走向没落。
四.结语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之下,应运而生。
由此产生的门阀士族虽然较为孤高,不与庶族相容。
但是这种士族文化却培养出了众多洒脱不羁的贵族文人,才学气度皆为上乘,是为魏晋风骨。
然这种门阀制度毕竟影响了皇权的统治,威胁到君主专政,所以必然走向消亡。
参考书目(1)《世说新语精粹解读》,范子烨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刘汉东,《探索与争鸣》杂志;(3)《东晋南朝王谢两大侨姓士族盛衰探析》,张兆凯,湘潭师范学院学报;(4)《论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学报;(5)《浅谈士族门阀制度》,徐培泽,青年园地杂志;(6)《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研究》,王汝涛,临沂师专学报;(7)《从考古资料看六朝谢氏家族的兴衰》,罗宗真,《东南文化》;(8)《晋代分爵制及其与门阀士族地主的关系》,倪春莉,大同高专学报。
⑦《东晋南朝王谢两大侨姓士族盛衰探析》,张兆凯,湘潭师范学院学报⑧《晋书谢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