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二课时
一、1.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
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
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
3.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
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
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
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
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分三个部分:序曲、曲中、曲终。
先调弦校音随声出情,接着三个乐段以声传情,曲终收拨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旋律的变化暗示了琵琶女情绪由舒缓流畅在经短暂间歇后转为雄壮激越,。
琵琶女将蕴藉已久的悲情,借乐曲弹奏出来。
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连串通俗新颖、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展现给读者。
乐声极富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了乐声的繁密、粗重,急聚;“小弦切切如私语”描绘出乐声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则通过手指灵活交错的拨弦,突出乐声的圆润、立体性;“间关莺语花底滑”则突出乐声的清脆、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把乐音的哽咽、艰涩表现得恰到好处。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则是休止后的一江湍流奔涌而出。
5.在对音乐的描写中,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
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
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
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6.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
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第三课时
一、1.本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终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2.琵琶女的曲子、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他将自己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酝酿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人生旅程中无数孤独者的心声。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处理。
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
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辞,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