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虹英语810831032 《论习惯与教育》的三个译本的对比摘要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著有《培根论说文集》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作者和作品。
第二部分横向比较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对《论习惯与教育》的译本的得失。
第三部分我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通过上述三个部分的分析以及见解使人们深入了解翻译的魅力。
关键词: 弗兰西斯·培根;翻译;《论习惯与教育》AbstractFrancis Bacon,1st Viscount Saint Alban,KC(22 January 1561-9 April 1626)was an English philosopher,statesman,scientist,lawyer,jurist and author.He wrote a book which is called The Essays of Francis Bacon.The book includes 58 essays.The book discusses extensive life problem from every angle.It is exquisite,philosophy and popular in the world.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author and h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gains and the loss about Yang Xiangrong,Shui Tiantong and Cao Minglun's transverse comparisons.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personal opinions about transl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parts and opinions make people in-depth understanding charm of translation.Key words:Francis Bacon ;translation;Of custom and education目录第一章介绍作者和作品1.1弗兰西斯·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的成就1.2《培根论说文集》的简介第二章横向比较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对《论习惯与教育》的译本的得失2.1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的译文特点2.2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译本的品评第三章对翻译的个人见解第一章介绍作者和做品1.1 弗兰西斯·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的成就弗兰西斯培根生于1561年,死于1626年。
生于贵族家庭。
他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曾经担任掌玺大臣和大法官,晚年脱离官场,不参与政治活动。
他致力于研究科学以及哲学。
他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反对君主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
他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提出必须清除它给人们造成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他称之为假相),以便给认识和科学扫清道路。
他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
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形式是多样的。
他称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定性为形式。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形式,从而获得行动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
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他重视归纳法,强调它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它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绎法的作用是片面的。
他把自然科学中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上来,造成了欧洲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
他的哲学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他主张双重真理,承认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等宗教教条。
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新工具》、《伟大复兴》、《新西特兰提斯岛》等。
最重要著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哲学家由此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
不朽著作《伟大复兴》。
培根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新西特兰提斯岛》,该书描写了太平洋的一个虚构的岛上的一个乌托邦国家。
1.2《培根论说文集》简介《培根论说文集》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培根的散文名著,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
该文集荟萃了培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的散文59篇。
本书内容广博。
其中既有为官者的仕宦之道,又有适用于一般民众的社交技巧;既有对人类情感的独到见解,也有对如何升官发财的条分缕折……同时还有一些篇什论及殖民地、对外贸易等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从中可以窥见十七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该文集博采众家,包罗万象。
其语言简洁明快,不蔓不枝;其论述切中肯綮,深刻透辟;其文章逻辑谨严,言简意丰;其谋篇尺幅之间,腾挪百变;其论点多点到为止,给读者的想象与思考留下了广阔空间。
第二章横向比较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对《论习惯与教育》的译本的得失2.1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的译文特点从《论习惯与教育》全文来看,杨向荣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这个三个部分是按照英文原版来分的。
完全的忠实于原文。
翻译的略微粗糙,没有过多的粉饰。
水天同把《论习惯与教育》分为两个部分,文章是以白话文为主,但是在文中我们也不乏看到“底”之类的虚词。
水天同是把原著的第一段作为译文的第一段,把原著的第二,三段作为译文的第二段。
曹明伦翻译的《论习惯与教育》把全文也分为二段,但与水天同的分法有所不同。
曹明伦把原著的第一,二段作为译文的第一段。
把原著的第三段作为曹明伦译本的第二段。
曹明伦的译本不愠不火,清晰明快。
曹明伦的译本不仅仅把原著的原有风格翻译出来了而且把培根散文在英语语言上的历史地位也反映出来了。
由于水天同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人,所以在水天同的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文言文的痕迹。
水天同的译本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也符合原著的风格。
在水天同翻译的《论习惯与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特点。
曹明伦在“译序”中提到:“译散文作品的原则也应和译诗原则一样,即在神似的基础上求最大限度的形似”应该说在《培根论说文集》中曹明伦严格遵守了自己的原则。
求最大限度的神似和形似。
在曹明伦翻译的《论习惯与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曹明伦严格的遵守了他的翻译原则,以求最大限度的神似以及形似。
2.2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译本的品评1)Men's thoughts are much according to their inclination;their discourse and speeches,according to their learning and infused opinions;but their deeds,are after as they have been accustomed.杨向荣:人们的思想大多依赖于他们内心的倾向性,人们的谈论与言语大多数是依赖他们的学识以及从外界获得的见识,但是人们的行为却来自于他们平时养成的习惯。
水天同:人们底思想多是依从他们底愿望的,他们底谈论和言语多是依从他们底学问个从外面得来的见解的;但是他们底行为却是随着他们平日的习惯的。
曹明伦: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多取决于被灌输的知识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
这句话是《论习惯与教育》这一篇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开门见山的表达了作者对习惯以及教育的想法,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体现了培根简约,直白,工整的写作风格。
杨向荣的译本虽然与原文的修辞一致,而且译文也算流畅。
但是“人们的行为却来自于他们养成的习惯”这句话与培根散文语言说理透彻,富于哲理不相符合。
表达也不够简洁明了,与原著风格不符合。
水天同的译本相较于杨向荣的译本则好的多,他忠实了原文的意思,也基本与原文风格相似。
但是如果把“人们底思想多是依从他们底愿望的”改成“人们的思想多是依从他们的愿望”,我个人觉得会更好一点。
因为这样就能少半白话半文言文的韵味,也更适合读者阅读。
而且水天同的用词有点繁复,复杂,与原著的语言简洁所违背。
这点我们不难从这句看出“他们底谈论和言语多是依从他们底学问个从外面得来的见解的”。
而曹明伦的译本有译出了原文的排比句式,而且用词简洁明了,更具有逻辑性,语言节奏紧凑,表意明白。
不仅仅与原著形似,更与原著神似。
而且翻译出了培根的散文风格。
2)In other things,the predominancy of custom is everywhere visible;insomuch as a man would wonder,to hear men profess,protest,engage,give great words,and then to,just as they have done before;as if they were dead images,and engines moved only by wheels of custom.杨向荣:此外,习惯凌驾于迷信之上的情形也随处可见。
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甚至于人们在发誓、争辩、承诺和说大话之后,仍然如故。
仿佛人们都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泥雕和由习惯转轮来驱使的机械。
水天同:在迷信以外的事情中习惯之凌驾一切是处处可见的;其势力之强,使得人们于自由、抗辩、允诺、夸张之后,依然一仍旧贯地作下去,好像他们是无生命的偶像,和自由习惯底轮子来转动着的机械似的,这种情形使人惊讶。
曹明伦:不过在其它方面,习惯的支配地位仍随处可见,以致你会惊讶的发现,世人在宣誓、保证、许诺和夸口之后,依然一如既往,一仍旧贯,仿佛他们是一些傀儡或机械,全凭习惯的轮子驱动。
这句句子用了明喻,插入语等。
杨向荣的翻译用的是直译。
根据原著一字一句的翻译,完全失去了原著的风格,而且句式不够工整,用的词语也不够雅致,插入语这一句式也没有翻译出来。
“人们在发誓、争辩、承诺和说大话之后”这句中的“说大话”过于口语化。
可以说杨向荣的译本是粗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