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20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200篇(一)细柳营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孟子辍然中止()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失:()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3)多作自能见之()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答:[阅读提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四)墨池之上[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于无日。
董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b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2)a 或问三余之意意:b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六)《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通假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B.扁鹊复见(又,再)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D.司命之所属(类)3.下面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君之病在肌肤C.司命之所属D.君子之学必好问4.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C.(疾)无奈何也D.(使者)已逃秦矣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是非君子之道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七)不食嗟来之食齐(齐国)大饥(饥荒)。
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
有饿者蒙袂(mi)辑屦(j)(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
檀弓》(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分)(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4分)[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
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
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
檀弓》)。
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4分。
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阅读提示]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
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1 名医戴原礼尝2 至京,闻一医家术3 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见其迎4 求5 溢6户,酬应不暇。
偶一求药者既7 去,追而告之曰:临8 煎加锡一块。
原礼心异之,叩9 其故。
曰: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11 饧12 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13 !今之庸14 医妄谓15 熟谙16 古方,大抵17不辨锡饧类耳!注释:1 明:明朝。
2 尝:曾。
3 术:技术。
4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5 求:上门求诊的人。
6 溢:满。
7既:已。
8 临:等到。
9 叩:问。
10 尔:同耳。
11 乃:是。
12 饧:tng 同糖。
13 嗟ji乎:唉,叹词。
14 庸:平庸,此指无技术。
15 妄谓:胡说。
16 熟谙n:熟悉。
17 大抵:大都。
[训练]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2.原礼心异之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叩其故()叩石垦壤()殊不知古方乃饧字()殊不沾污()临煎加锡一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九)邹与鲁哄[阅读提示]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
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1 ,穆公2 问曰:吾有司3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 也。
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 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 则可也?孟子对7 曰:凶8 年饥岁,君之民老弱9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 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 实13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 ,是上慢15 而残下16 也。
曾子17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18 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 也。
君无万焉20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 矣。
注释:1 哄:斗,交战。
2 穆公:邹国国君。
3 有司:官吏。
4 莫之死:即莫死之。
5 疾视:恶狠狠地看着。
6如之何;怎么办。
7 对:回答。
8 凶:荒。
9 :抛弃。
10 之:往。
11 几:几乎。
12 仓廪l:粮仓。
13实:充实。
14 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5 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6 下:下面的百姓。
17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 尔:你。
19 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0 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21 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训练]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2.如之何()3.凶年饥岁()4.莫以告()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诛之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A. B.反之而民莫之死也出乎尔者君行仁政C. D.此古方尔人之才行(十)卖柴翁殴宦者[阅读提示]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