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兼爱、尚贤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文学系赵可
[摘要]墨子被誉我国古代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本文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选取墨家文化中“兼爱”与“尚贤”的观点来论述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墨子兼爱尚贤企业管理
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读书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璀璨的时代。
在当时涌现出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
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学派——墨家,与儒家文化并称为“显学”。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独步天下,而墨学式微。
直到清代中叶,墨家才又为学术界所重视。
墨子生于战国初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与儒家和杨朱学派齐名,并与后两者抗衡的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韩非子·显学》篇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孟子·腾文公下》篇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墨家的经典是《墨子》,他是墨家著述的汇编,主要是墨子的言行辑录,还包括墨子后学的思想,原有71篇,现存53篇,集中了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尚贤、尚同、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一、兼爱平等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以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良好的局面。
可见,“人”与“己”,“己国”与“他国”等界线都是墨子所要超脱的对象,界线消失以后,由各种界线区分而导致的高低贵贱差别自然就不存在了,人与人都是平等的。
墨子在进一步论证“兼爱”原则的可行性时,提出了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对等互报原则。
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这就是说道德主体的每一个作用于客体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客体的对等回报。
恶人贼人,其结果反遭人的恶贼,终究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
因此,要想获利,“别”是行不通的;相反,视人若己,爱人利人,不仅无损于自己的利益,还可以得到利益回报。
可见,墨子的“兼爱”是着眼于实际利益,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
在他看来,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
墨子常把“兼相爱”和“交相利”并提,认为爱人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并且认为爱人、利人并非简单的奉献、给予,而是能够获得对等回报的。
当然,墨子的“对等回报”是以先利他人为出发点。
他说:“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
”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实现“双赢”这一局面。
全面地考察“兼爱”的伦理性质,则是利己的行为动机和利他的行为准则的结合,其实质是协调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
而这也就是“兼爱”的特殊功能之所在:“和其君臣之亲,弥其上下之怨”,“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所以,墨子称“兼爱”或“兼相爱、交相利”为“为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
实际上,“兼相爱、交相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视人若己”的换位原则和“互爱互利”的共生原则的体现。
由此可见,只有“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
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墨家强调普遍主义和平等,“兼爱”实际上反映了墨子对普遍主义和平等的追求,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特殊主义和差序基础上的人伦秩序。
就企业管理来说,墨子的“兼爱”原则对于今天研究和形成企业管理内、外关系的伦理准则,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从企业管理内部关系这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伦理准则。
墨子讲求君臣父子各尽其职,认为君臣父子间的关系是双向型的,注重伦理思想上的平等,反对等级歧视。
这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讲秩序,重分工,注重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追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相互关心的伦理精神。
其次是员工(不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伦理准则。
员工之间以墨子“视人若己,互爱互利”的“兼爱”原则来相处,员工视工作伙伴为兄弟姐妹,视企业为自己的一个大家庭,每一名员工具备这样的思想观念,才能使企业形成整体亲和力及守望相助的团体精神和整体共生的管理文化,才能有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尚贤使能
在“兼爱”这一基本思想作用下,墨子自然会否定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宗法政治,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是任人唯亲,是不合理的。
他主张铲除各种先赋的特征,实行任人唯贤,即“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在《尚贤上》中墨子讲到: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出身的贵贱,等级的高低,以及容貌的美丑这些先赋的特征都不应成为用人的标准,而自身的因素,即实际的能力才是选拔人才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相反,用人时重裙带关系,职务只能升而不能降,严重助长腐败,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大胆地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如何选用贤能之人呢?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
其一,墨子强调: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
这些都是“慎予官”的体现,也就是任前的考察与试用。
其二,《亲上》篇云: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
意思是说,君主必须要有敢于谏停的大臣,上司必须要有敢于提出反论的部下。
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现严重失误,就应当按照《尚贤中》所说“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执行严格的任上监督制度。
其三,《尚贤中》云: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万民从而誉之曰“圣士”,至今不已。
……若昔者三代暴王纣、幽、厉者是也。
……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
这其实就是任后评论制。
总之,“兼爱”是墨子管理伦理的核心,是墨子用以管理天下的普遍伦理原则;“尚贤”实质上是“兼爱”原则的延伸和展开。
墨子管理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兼爱”原则不仅对现代企业形成管理内部和外部关系的伦理准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管理者加强伦理修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著名学者苏东水先生将中国管理文化之精华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墨子重视修身,注重德行,强调为人、利他、利国,可以说,墨子是将中国管理思想之要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所以,对于墨子的管理思想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
墨子学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现代企业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墨家文化传统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并予以积极汲取和弘扬,使之与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平剑.墨子管理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2004年第2期
[2]许士密.墨子尚贤思想的现代诠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2004年第3期
[3] 徐希燕.墨子的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学研究[M]2001年第1期
[4]王赞源.墨子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2002年第1期2
[5] 卢云枫.论墨家思想对民间宗教的影响.中国民间信仰研究
[6]张树国.文史杂忆:墨翟及其尚贤思想.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