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

第6章《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

第六章《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1.有人认为:“1840年前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的变革。

”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D)A.牛仔服的出现B.中山装的出现C. 旗袍的改进D.西服的出现2.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A、B、C)A.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B.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C.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中共八大的召开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先推行联产到组、包产到组的省份是(C)A.江西、湖南B.湖北、广东C.安徽、四川D.浙江、江苏5.被称为“现代第四媒介”的是(D)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6.“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①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②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③交通运输堵塞④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D)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这开始于(B)A.1949年B. 1956年C.1966年D.1978年8.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是(B)A.成立合作社B.公私合营C.强化市场调节D.没收私人企业9.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展的特点(A、B、C)A.单调的款式已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

B.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

C.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综台国力的不断增强,具有中国research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

10.服饰和习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联,下列流行时尚中,与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D)A.中山装的普及B.剪辫易服的出现C.改良旗袍的流行D.列宁装的盛行11.西装出现的时间是(A)A.1840年B.1919年C.1836年D.1936年12.导致唐朝社会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B.封建社会盛世,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繁盛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科技领先,对周边国家有强大吸引力13.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D)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1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B )A .1949年B .1954年C .1966年D .1978年1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A )A .毛泽东B .刘少奇C .周恩来D .邓小平16.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

“它”是指( B)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 .《临时约法》17.1949年到1954年,中国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D)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8.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A .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 .防止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C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9.观察下图,从这枚纪念币中的文字可以获知我国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该制度是(B)A .政治协商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20. 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C)A .解放战争时期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判断题1.近代西服传入中国后,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错误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正确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错误4.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错误5.“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错误6.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正确7.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正确8.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正确9.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错误10.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正确简答题1. 百年前的男子汉们个个拖一条长辫子,老妪少妇人人都有一双三寸金莲,流行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缠足辫发、封建婚姻制度等陈风陋习,随着近代中国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被彻底废除。

(1)旧时烦琐的婚丧仪式被什么改革取代?辛亥革命(2)旧时的“老爷、奴才”等称谓被什么,什么所取代?先生、同志2.在近代哪四样交通工具逐步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南方舟楫,北方骡马”的时代。

轮船、火车、汽车、电车3.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展的特点。

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

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具有中国 research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4.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思潮和商品日渐输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为?长袍马褂、宽袖长裙,逐渐被西装西帽,锦缎衣裙所取代,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穿着西洋服装,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5.在水上交通方面,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水上运输主要是以人力为动力的洲际,什么战争后外国轮船进入中国?中国水上运输被西方列强控制,在什么期间,李鸿章在哪里创办了什么局?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问答题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

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

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

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

这种英语读音不准。

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

(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材料六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

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答案.(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因素: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政府培养翻译(或外交)人才;中外贸易交往;谋生的需要。

时代背景:中国对外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市场广阔;外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原因:工业革命在中国的扩展、人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先进中国人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计划的交通建设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科技的进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