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模型[编辑]卢卡斯模型的产生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
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提升。
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
2O世纪8O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称其为“新增长理论”。
[编辑]卢卡斯模型的内容与旧的理论相比,卢卡斯等人强调人力资本因素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充分借鉴了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人力资本的形成结合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
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整个经济分成两个部门。
在一个部门中每个劳动者根据其拥有的物质资本(与产品同质)和一部分的人力资本生产消费品。
在第二个部门中,人力资本自我形成。
假定每个劳动者能力和他贡献给人力资本的时问(可视作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问)决定了他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速度。
模型还进一步假定,所有个人都是同质,因而可以得到加总的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形成函数: (1) (2)其中A、B、、都是正的参数,Q是产出,K是物质资本存量,H是人力资本存量,是人力资本中用于生产的部分,是入力资本用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部分。
进一步的看,当是常数时,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决定式如下: (3)当经济处于均衡的增长路线时,可推导出如下产出与人力资本增值的关联式: (4)[编辑]卢卡斯模型的假设条件卢卡斯模型的其核心假定是:1.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2.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编辑]卢卡斯模型的价值评价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
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
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编辑]卢卡斯模型的启示卢卡斯通过将人力资本内生于增长模型之中,提示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卢卡斯模型中,人力资本变化率代表技术进步率,它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
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收益率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因而,人力资本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增长也越快。
按照卢卡斯模型中的思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随着生产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
但是,由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上进行的,某种商品生产的技能可以成为另一种商品生产的基础,从而提高了这种产品生产所需人力资本的形成速度。
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总体上看是递增的,这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在总体上的递增性。
它克服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的限制,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所以,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2.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途径根据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学校教育,假定每个生产者除生产外都必须用一定的时间从事人力资本建设,强调了脱离生产活动的学校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
这样获得的人力资本,能够产生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
二是在实践中学习,认为这样也可以形成人力资本,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其具有外部效应,使企业受益。
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分为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社会一般人力资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专业化人力资本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获得。
但是,他又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直接取决于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已达到的水平。
在现有人力资本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利用“干中学”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水平也不会很高。
而且,如果单纯依靠“实践中学习” 的方式,专业化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只能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提高,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只有学校教育才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并突破专业的限制,最有效地提高一般知识水平。
不仅如此,如果将“实践中学习”的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
一个新的增长模型---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一个新的增长模型---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作者:岳永发表时间:2001年10月27日14:14--------------------------------------------------------------------------------关于人力资本范围的界定,最早应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论述,虽然他没有提出人力资本一词,但他所指出的作为创新源泉的企业家,已明显具有我们所谓的人力资本的特征。
魏杰在去年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坛上指出,只有科研人员和经理阶层是人力资本,因为他们有资本功能③。
这将熊彼特的人力资本范围做了扩展,加入科研人员。
然而就我们现实而言,这种解释仍过于狭隘。
实际上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五种创新形式时,其实就暗含了人力资本的范围。
熊彼特在其书中指出创新具有以下五种形式:(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产品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半成品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④。
用我们今天的语言可以将其分为四类:(1)、(2)为技术创新其对应者为技术人员;(3)为市场创新,其对应为营销人员;(4)为生产要素创新,其对应为科研人员;(5)为组织创新,其对应为企业经理人员。
当然熊彼特当时仅仅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创新,但实际市场主体还应该有居民和政府的存在。
尤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府及其制度,已经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今天。
将居民和政府的创新——包括政府制度和居民文化观念等意识形态两种创新也考虑在范围之内已经成为不言之辞。
2.创新实现财富增长的原因下面我们就上述7种创新予以分析,并解释我们遗留的创新何以增加财富总量的问题。
1、技术人员创新。
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类创新。
这种创新达到两个目的:(1)使既知可控资源不断得以深化,使单位可控资源得到更为允分的开发和利用;(2)使不同类可控资源之间实现新的组合、新的配置,从而使新的组合实现比原来不同类可控资源效应加和更大的效用。
这样使财富——可控资源的范围微观上得以深化扩展,从而实现人类财富总量的增加。
2、科研人员创新。
此处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创新。
诸如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领域,他们的创新使得(1)使未知的资源变得可知可控;(2)使既知的可控资源可控范围不断增加。
这样就使人类可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现了要素创新,从而使人类财富总量得以增加。
3、组织创新(又称企业创新)和市场创新(又称商业创新)。
这两种创新对于财富增加的作用方式是相同的,因此将其归于一类。
经理人员的组织创新是通过企业组织的优化配置,使企业各部门实现不断优化的组合,同时也使得社会各个不同分工领域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从而达到社会不同领域在企业组织的配置实现了可控资源的最佳组合或趋佳组合。
而营销人员的市场创新则是使企业产品实现由企业向其他分工领域跨时空配置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都是加快可控资源在社会上流通速度的创新,由于创新降低了各部门间交易成本,加快了可控资源的流速,从而实现财富总量的增加。
4、制度创新。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并且一度为我们所忽视的创新,但其创新带来的效用二十多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可以逐步减少个别利益集团利用契约不完全所带来的剩余控制,从事一些有悖于整个社会利益或其它人利益的外部性活动。
尤其当创新不断向民主化决策方向进行时,制度就会使得社会信息趋于相对允分,从而减少交易成本,使个人或集团给社会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总和缩小以致趋零,从而使社会实现真正的平等。
这样不但会使人们的信誉观念不断增强,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社会可控资源流转速度加快;同时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近似的取得其全部贡献收入,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了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科研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的积极性。
当然硬制度的创新主要依赖于社会改革家,尤其是政治改革家,不过在此我们必须将政治改革家和政治官僚、文官等这些非创新的劳动力区别开来。
5、意识形态创新。
意识形态创新——即人们的文化思维观念等创新。
这一创新是最为漫长而困难又极易为人们所忽视的。
它不像制度创新一样仅仅依靠军事力量、行政力量、或经济力量在短时期内即可完成并取得成效。
因此也使得从事这一创新的诸如历史学者、经济学者、作家、艺术家等社会科学的从事者的功绩一般不易为人们认可,甚至被斥为非生产性劳动的从事者或社会寄生阶层。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是财富的源泉,而社会科学则是创新的源泉。
它的创新不仅使人类思维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为科学研究、技术等创新提供了全部的逻辑、方法、哲学前提、物理环境和价值判断,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参考、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的设想,同时还为制度的不足提供了必要的道德伦理保障。
虽然其改变是缓慢的,但是其丝毫改变都会对社会创新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上述4种创新中可以根据我们的传统理论分为三类:(1)物质资本创新(含科研和技术创新);(2)货币资本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3)纯人力资本创新(制度创新和意识形态创新)。
3、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分离的历史必然性留意的读者可能会提出,本文关于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论述是一个诡辩,即将劳动的概念分为有创造性的和非创造性的,而其中非创造性的即是劳动力劳动,创造性的即为人力资本劳动。
作者本意也的确如此。
在此我提出两条我们公认的原则(1)理论的发展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符合现实社会的需要(2)经济理论应不同于政治宣传,二者在个别时候还会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必须以此对传统劳动力进行重新分析。
首先,劳动力这一概念的最初流行是在古典经济学时代(1776~1848)而在当时条件下,经济发展仅仅面临的是传统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化,而这种转化仅仅是在几个偶然性经验性发明诱致下产生的,创新仅仅是个别和偶然发生,并未主导整个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还未足以引起古典经济学家的足够重视。
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分析里经济仅仅取决于劳动,土地资本三要素的学说贯穿了始终,并将所有的人为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统一于劳动力之旗下,这在当时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