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货期末计量说课稿

存货期末计量说课稿


五、教学过程优化
1、尽量协调本课程教师、教材、学生的关系:虽然没有指 定教材,但大多数学生都自备了参考教材,而且本章内容学生用 教材和老师的课件出入不大,对出入大的章节,采用事先将课件 发到公共邮箱的方法,是学生不至于偏离老师的思路。 2、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前复习提问——重难点提示——教师对重难点设置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演示答案并讲解——学生思考练习,教 师指导——总结与德育渗透——布置课后作业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学生思考材料存货期末价值 的实际情况, 新旧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回忆旧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会 计分录,写出新的科目,与旧科目对比记忆。 前后联系理解:与其他资产的减值联系,与利润表的变化 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本节课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可变现净值 的计算公式,效果直观明了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 练习法: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故在 教学中利用课堂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同时教师 进行指导,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新准则中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的会计分录借方科目 的变化(即将“管理费用”改为“资产减值损失”)。 突出教学重点的对策: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尽量高度 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与其他资产的比较总结和与就准则的对比及其与利润表变 化的联系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准则为何要如此变化;布置课外练习题,巩固所学 重点知识。 2、教学难点:材料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的账务处理; 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同时,通过课堂案例和课后练习消化和巩固难点知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系:新准则变化的地方是重点,难于理解和容易出错 的地方是难点,但这两部分内容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互有联系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大四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大三的一个学年学习了根据旧准则编写 的“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本来应该只讲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变 化的地方。但是,由于2004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大多数是从职业高中通过 对口升学考上来的学生,本身素质不是很高,而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加之以前的“中财”是个年课,本部分内容是在2006年前半年学的,有 些知识已经遗忘。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温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并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回忆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2)进一步深刻理解材料期末是否跌价的判断和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 (3)掌握新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账务处理; 2、 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层层递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变化后新的账务 处理,为学生毕业后能尽早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进一步渗透会计处理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教育,使其 在学习期间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努力丰富自己的会计专业 知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七、教学手段的使用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授课,更直观,更容易突出重点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多媒体课 件演示的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八、教学效果的预测
通过以上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实际会计 工作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和解决的能力,而且,通过材料存货期末可变现净值的 确定需要全面细致的考虑问题,使学生们对会计专业的严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授新准则为何变化的原因,使学生们认识到会计学科是随着经 济发展和企业会计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用僵化的观点来学习和看待会计问 题。
《存货期末计量》说课稿 存货期末计量》

一、 教材说明

一、 教材说明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五、教学过程优化 六、教法运用 七、教学手段的使用 八、教学效果的预测
一、 教材说明
由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2004级本科及 2006转升本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已学的会计专业知识更新(主要是“中 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着两门课程),而在本学期(也就是他 们大四前半学期)临时新加的一门课程。因此,没有规定专门的教材,主 要是将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在2007年4月出版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作为 教师参考资料,并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们讲授。学生则可以以2007年1月出 版的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书《中级会计实务》为参考教材。 本节课是我上课所用课件的第二部分即《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准则中的第三节的内容,学生门可参考《中级会计实务》第二章第三节的 内容。 该节内容包括: 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含义; 2、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