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一、语言迁移理论(一)语言迁移的含义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
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
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
(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
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
在这些所谓的错误当中,母语迁移所引起的错误占的比例很小,学习者的二语掌握程度越高,所犯的母语迁移的错误就越少。
这一现象使人们逐渐忽视对比分析理论,而开始关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普遍语法理论阶段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规律如何,对比分析假设未能清楚阐明。
八十年代初普遍语法的提出,使人们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迁移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视野,对母语迁移作用的规律有新的认识。
(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刘东楼)80年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来研究语言迁移的方法受到质疑。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是天生的,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并将语法规则划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而边缘语法是有标记的,在普遍语法框架下的标记理论在对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受到关注,Ellis提出的标记理论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有助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也较好的弥补了对比分析理论的不足。
Ellis(1985)根据标记理论把母语迁移作用分为四种情况。
(1)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的语也是无标记时,则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名词单数是无标记性的,英语中的名词单数也是无标记性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使用名词单数形式时不出词形变化的错误。
(2)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的语是有标记性时,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的名词复数没有屈折变化,而英语的名词复数有屈折变化。
相对来说,对于名词复数形式,汉语是无标记的,而英语则是有标记的。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名词复数时经常出现词形变化错误,该用屈折变化时不知道用,这就是受汉语中无标记性迁移作用的影响。
(3)当母语是有标记性的,目的语是无标记性时,则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主语常可省略,是无标记性的。
而英语中主语不可省略,是无标记性的,英国人学汉语时,则能够正确判断出主语省略形式为可接受汉语,较少表现出母语(即英语)迁移的影响。
(4)当母语是有标记性的,目的语也是有标记性时,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便如法语中主语不可省略,是有标记性的,英语中主语也同样不可省略也是有标记性的,法国人学习英语时,则会出现主语省略的无标记性错误的句子。
从学生的中介语料分析结果看来,第一种情况已有实验可以证实(如竂非,1998)。
但对结果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的规则迁移到中介语中(Towell&Hawkins,1994);其二,认为中介语是语言习得自然发展结果,与母语迁移无关,因为学生习得母语和外语都是先从无标记性学起,先掌握无标记性规则,后掌握有标记性规则(竂非,1998;Ellis,1985)。
第二、三种情况也已被实践证实(见Eckman,1977;竂非,1998),而且这也解释了母语与外语语法规则差异很大时,为什么有时母语迁移现象显著,阻碍外语习得(如第二种情况),有时母语迁移不明显,不阻碍外语习得(如第三种情况)。
上述第四种情况则存在着与实验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
依据该假设,英语和法语中主语都不可省略,属有标记性的,则法国人学习英语的不省略主语规则时,应该出现主语省略的错误。
实际上,White(1986)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学生很少错误地接受那些省略主语的英语句子,而且他们在接受英语中主语不能省略这一规则时很容易,也很迅速。
综上所述,当母语和目的语一者为有标记性,一者为无标记性时,运用标记理论研究母语的迁移作用很有意义。
但当母语和目的语同为有标记性或无标记性时,运用标记理论就难以奏效。
虽突破了对比分析假设的局限,但又存在着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对母语和外语都是有标记性时,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易预测的。
以参数正负值设置理论来预测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虽先进一些,但也有其不完备的地方。
参数值设置的子集原则,在分析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时,可以解决母语与外语语法结构相近时母语迁移作用的问题,有其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参数理论甚或普遍语法尚处在研究初期,其理论还未成熟。
所以在外语习得研究中,参数理论的运用仍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两者强调的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消极影响,忽略了积极影响。
在对二者否定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个新的理论产生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关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这一理论就是由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这一理论由五个心理过程组成,即语言的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与知识的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语言迁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涉及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属于自然语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表明,在中介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同的。
中介语理论目前仍处于一种假设阶段,中介语假设理论有两种观点,即从语言学方面来解释语言习得和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解释语言习得。
其中,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中介语被认为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一种重新建构的过程,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假设:完全假设、最简树假设、特征值缺省假设。
“完全迁移假设”强调母语的全部特征都会迁移到中介语中,“最简树假设”则认为只有母语的词汇范畴发生迁移,功能范畴不存在迁移现象。
“特征值缺省假设”承认这两种范畴都会发生迁移,但却否认特征值发生迁移的可能性。
其次,这三种假设都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受普遍语法的制约,并最终与第二语言本族语语法出现趋同。
上述三种假设均在普遍语法的框架内考察母语迁移现象,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揭示了母语迁移的某些规律和特点,但是,由于没有考虑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看,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起点是其母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目的语不断替代母语的过程,目前,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研究语言的迁移现象,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却为语言迁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包括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外国人。
目前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一般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主要对象是外国人。
在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语言迁移的现象,在语言迁移发生的不同层面上,根据母语的不同进行分析。
(一)学习中的迁移1、语音迁移汉语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些语言与汉语是同一语系,而有些与汉语又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教学和学习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语音层面上的迁移。
汉语是声韵相拼的语言,声母和韵母的拼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汉语拼音近似西方文字,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利用英语与汉语拼音相同的发音、字形来学习拼音及汉字,促进了汉语的学习。
例如,英语中有辅音[s],它也同样存在于汉语中,如赛(sai)。
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的学习中容易掌握一些汉字和词的发音,这种正迁移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
另外,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拼音“r”时,显得尤为困难,因为在许多国家的语言的语言中没有[r]的发音,汉语的韵母[ü]、[ⅰ],声母zh、ch、sh等,都是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在学习中学习者会用他们母语中与之相似的发音来代替,这就产生了负迁移现象。
有些情况下,语音层面上产生的负迁移不影响交际。
但对于能区别意义的音位与音位手段必须引起注意,否则也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2、词汇迁移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都是由字词到句子,再由句子到整篇文章,所以在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学习中,词汇方面的迁移是十分常见的。
在汉日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是用相同的汉字进行标记的,不论他们所表达的意义是否相同。
例如,手、口、山、火、丈夫等,汉日同形词无疑为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在理解和记忆汉字方面提供了方便,产生了正迁移现象。
但是,这些同形词也给学习者带来了麻烦,主要表现在需要判定是否是汉日同形词,有些词的意义不能完全对应的把握,例如:*夏假时,为了父母负担少一点,我每次都打工。
“暑假”写成“夏假,是因为“暑”在日语中的意义是“热”。
*但是,另一面方,在发达国正在发生什么呢?在日语中,“国”就有“国家”的意义,所以,在汉语的学习中把母语的规则运用到汉语中,造成了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