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㈠分封制(分配权力)
1、目的:巩固统治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土地和人口 4、受封者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制的结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积极: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君权与相权:废丞相、权分六部
6、明 君主专制
设内阁
的加强
(内侍机构,无法约束皇权)
中央与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君权与相权 皇权专制绝对化
南书房
7、清朝 君主专 制达到 顶峰
文化
军机处(顶峰) 文字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总趋势
趋势一: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消极: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蕴 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
㈡血缘关系维护的宗法制 (分配权力的原则)
1、内容: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㈢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两者共同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6、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
理,……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
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
从无旁落,……” ----摘自《东华录》(清)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2.试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中国封建 统治者为维护政治体制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简要评价。
君权与相权
内外朝制度 刺史制度
2、西汉
中央与地方
选官制度
郡国并行
实行推恩令 回归郡县制 察举制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
君权与相权: 门下省: 审核政令
三省六部制
3、
尚书省: 执行政令
隋
唐 中央与地方:藩镇割据
选官制:隋科举制形成;唐至清完善科举制
参知政事
君权与相权:
枢密院
中书门下 三分相权
三司使
4、
拓展练习
答:1、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 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专 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 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 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 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 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秦
• 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 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 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 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
西汉
实战演练
• (2004年北京海淀检测题)从明朝废丞相
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君权与 相权
中央与 地方
君主 中央 地方
君主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专制主 义
中央集 权
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脉络
1、秦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 三公九卿制 (丞相、 御史大夫、太尉)
地方: 郡县制
表现:
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又接受董仲 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政 治上强化了专制皇权。 宋:从加强军权入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明清:统治者则进一步加强专制制度,实 行思想控制、文化高压恐怖政策。
拓展练习
材料一: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
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强化禁军
宋
兵权 枢密院掌调兵和发兵权
中央与地方 行政权 文臣做知州 通判监知州
财政权 转运使
5、元 中央与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权与相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宣政院:佛教事务及西藏地区。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 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实战演练
• 练一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 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这种政治制度在西 汉初、唐朝末、明清时期遭到怎样的严重 挑战?面对挑战,西汉政府、宋朝和明清 统治者表现有何不同?
• 挑战:
• 西汉初:出现了王国问题; • 唐朝末:出现了藩镇割据;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