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 内 户 外 运 动 研究

国 内 户 外 运 动 研究

国内户外运动研究A Research Summry of China Outdoor Sports张尊Zhang Zun(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Tourism College,Huaqiao University,Fujian Quanzhou 362021)摘要:自20 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以来,户外运动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国内学者普遍关注。

本文利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文献等数据,对我国户外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户外运动的研究逐渐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也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

关键词: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92-(2011)10-0231-05Abstract :After introduce into China since 1980's,the outdoor sports developmented very rapidly,the domes-tic scholars payed close attention to it. Based on the main academic journals and other data ,this paper systematicanalysed the result of China's outdoor sports researche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outdoor sports re-searches became changed from the p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applicable research ,and a number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d appeard.Keywords:Domestic ;Outdoor Sports;Research Summry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发展非常迅速,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我国的户外运动行业还处在初始阶段,但是参与人数在逐年快速增长,掀起了一股户外运动的时尚热潮。

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户外运动这一热点现象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在Google 学术搜索中输入“户外运动”一词,得到了38,000 条查询结果(搜索时间为2011 年 5 月10 日15:44),输入户外运动的英文“Outdoor sports”一词,得到了131,000 条查询结果(搜索时间为2011 年 5 月10日15:49);在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户外运动”为关键词搜到1135 条查询结果。

透过这些数据,再结合搜集到的文献,可以分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1)户外运动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学术界,对户外运动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未有定论,与此有关联的概念还有“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户外游憩”、“自助旅游”、“休闲户外”等等。

虽然它们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彼此的概念下所涵盖的内容却有着相当大的重叠,学术界对户外运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领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我国户外运动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近十年内,大多为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和现状研究以及产业研究,跨学科研究已经出现,但是数量较少。

1 主要研究内容1.1 基础理论关于户外运动的概念,学术界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国内几乎所有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都会对户外运动的概念加以各自的阐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户外运动概念的混乱,没有达到统一的认知。

王莉等认为“户外运动是指在野外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运动。

”张瑞林把户外运动定义为“以走出家门、脱离狭小空间的束缚、贴近大自然为特征的运动”。

中国登山协会又把户外运动定义为: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3] 。

对于户外运动的分类,国内学术界的表述还是相对统一的,一般都和登山协会的分类比较相似,它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项目主要包括户外登山、露营、穿越、攀岩、蹦极、漂流、冲浪、滑翔、滑水、攀冰、定向、远足、滑雪、潜水、滑草、高山速降自行车、越野山地车、热气球、溯溪、拓展、飞行滑索等。

1.2 发展现状与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户外运动事业呈现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在2008 年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整体萎靡的情况下,全球的户外运动市场却呈现了“口红效应”,这是值得欣喜的,学者们也较多地参与到对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讨论之中。

王峥、索飞艳认为起源于军事训练的野外生存的户外运动在我国民间和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开展[4]。

我国户外运动起步比较晚,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余宗贤、宋天华分析了我国发展户外运动的优势,但同时也看到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我国客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二是我国户外运动产品的开发力度、经营管理的水平和价值观念等[5]。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对地区性的户外运动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研究,如张雅玮阐述了上海市户外运动发展的现状及优劣势[6]。

通过分析得出,关于区域性的户外运动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结果与全国范围的状况大体一致,我国的户外运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1.3 户外运动产业研究户外活动的开展促生了户外运动产业的迅速发展,被人们认定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2008 年中国纺织工艺品协会户外分会(COCA)发布了《中国户外市场2008 年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从2000 年到2008 年,户外用品从不足2 亿元人民币激增到36.5 亿元,年均增长率大48.9% ;2008 年全年的零售总额与上年同比增长53.3%。

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李久全、高捷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分析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户外运动市场的快速扩大;二是户外运动俱乐部数量的快速增加;三是户外用品市场的快速发展[8]。

郭进辉分析了我国户外运动旅游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运营机构、参与者、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策略。

1.4 组织与管理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有严格管理的活动的开展都会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一提到户外运动组织我们往往会想到这项运动的政府责任部门和组织活动的俱乐部团体,但是往往忽略在最广泛的AA 制户外活动中也是有组织结构的,一般这种活动的开展要涉及活动的召集、活动的线路设计、人员配备以及后勤管理等。

董范等把户外运动组织分为三种形式:政府部门组织、俱乐部组织以及个体自发组织(AA 制形式),并对户外运动活动的一般组织、户外运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俱乐部和赛事的管理进行了描述。

但是内容涉及得比较浅,这也是和我国户外运动理论研究匮乏这个大环境分不开的。

在这三种组织形式里,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是最为广泛并被大众熟知的,近些年对其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现状的描述、风险的管理、营销分析等。

门传胜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对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都提出了发展意见[10] ;李俊、凌洁对户外运动俱乐部活动组织的风险管理操作程序进行了研究[11],随后又与陈接华、王会娟对营利性的户外运动组织过程的风险进行了细致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我国户外运动发展过程中俱乐部如何规避风险问题有积极的作用[12] ;李萍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湖南省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营销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市场上户外运动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分别对应的解决措施,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建议。

1.5 安全问题户外运动是一项具有探险体验性质的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野外常识,然而由于这项活动的自发性比较强,受到专业训练的爱好者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的出行还是很盲目,受自然因素、个人原因以及不完善的救援机制的影响而导致的悲剧时常发生。

据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2007年登山户外事故报告》以及2008 年和2009 年的媒体事故报告的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50 人在近10 年的户外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丧生。

(具体数据见表二)为了减少这种悲痛事件的发生,学术界对户外安全问题开展了很多研究。

公众一般认为造成户外事故的原因是因为户外运动参与者普遍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导致在户外空间遇到突发事件而手足无措,其实户外事故的发生是有多重原因的。

吴耿安、郑向敏指出一次完整的户外运动应有户外运动活动者、户外运动组织者和社会相关的救援保障人员参与,因此户外运动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也应从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14]。

有没有一个完善的救援体系是衡量户外运动安全管理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

霍本、马宁波提出要构建一个从最高管理层到基础救援队的3 级救援机构来实现多部门协调,提高救援效率[15]。

目前我国的户外活动大多是一种AA 形式的自发行为,组织者经常会要求参加者签订“免责协议书”,这样在发生意外后的责任问题就成了一个最大的争议,所以众多学者认为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黄健雄、胡立峰认为自发性的户外安全事故需要解决一个法律和道德伦理的关系,除政府增强管理之外,也需要建立一个对自发活动组织者的认证制度[16]。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户外运动者所忽视的问题就是购买户外运动保险的问题。

商业保险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户外运动者的心理负担,是一种有效的事后补救措施,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受到有效的重视,学术研究对于这方面更是鲜有涉及。

1.6 行为与满意度研究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和满意度研究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但是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对户外运动行为与满意度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张岚岚选取了白领阶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户外游憩系统的分析,针对其出现的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总结一系列的游憩中小尺度的户外游憩行为特征,并落实到了空间整合的过程之中[17];高建磊等对京、沪、穗城市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消费者的偏好、动机、消费水平、价值观念以及参与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描述,并为户外运动的发展提出了意见。

1.7 户外运动教育调查显示,户外运动参与者通常呈现一个高学历、年轻化的特征,所以为促进将来户外运动事业的更好发展,户外运动教育就凸显其重要性。

国外对户外运动教育方面比较重视,在美国,户外运动是学校的必修课程。

我国的户外运动在目前并不能被真正看成一种大众行为,相比欧美国家超过一半比例的参与人数,我国户外运动的普及率还非常低。

其中价值观念是影响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仝仕胜认为由于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化特征和教育经历等因素,对户外运动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户外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户外运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户外运动的意识,待走出校园以后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之中[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