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 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 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 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 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 等。(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 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 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 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 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 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 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 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 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 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 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 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 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 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 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 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我国学校教育的教学策略体系主要包括如下 五要素: 1、教学过程的确定;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 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 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 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 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 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 的转化: (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 为个体的认知能力; (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2、学习方式的设计;
3、教学方法的选择; 4、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5、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二、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及点评; 2.“7(2)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课件;
3.“因式分解”教学设计及点评; 4.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案例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 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 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 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 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 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 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 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 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 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 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 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 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关于教学策略的相关论述
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 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 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 的适合与有效程度; 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 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