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式25种
无论是什么歌唱,都有所谓板眼。
音乐叫它做拍子.盖以定其歌之快、慢、急、徐与出字之部位也。
戏剧乃歌唱.当亦有板眼。
皮黄遍国内,研究者甚多;秦腔地限陕西,鲜有人知,今为介绍于后。
(一)慢板乃一板三眼。
每句均由中眼起,但其落不一。
有落在板者.有落在中眼者,有时字落在头眼。
收腔或板或眼亦不一定,而上下旬更不同。
大致与西皮慢板相似。
如《断桥亭·行路》所唱之“白云仙在中逮……”一段,即为慢板。
以符号记之
(二)摇板亦名“二六子”,系一板一眼。
唱法与字之部位.均与慢板同;惟尺寸较快耳。
即皮黄剧之原板。
如《柜中缘》小旦唱“徐翠莲来好羞惭…”一段。
(三)快板亦系一板一眼,惟尺寸过快,无下眼之时间,故似有板无眼。
即皮黄剧之快板。
如《徐杨订本》之“徐皇兄殿角休撒野”。
(四)带板系无板无眼,尺寸长短,尽可随意,绝无拘束。
然易唱难工,即皮黄剧之摇板。
(五)滚板亦系无板无眼,尺寸不论长短,内行有称之为“滚白”者。
其实与“滚白”不同,“滚白”系白口,此系唱板。
有上下句.且每句字数相同,并须叶韵。
如《断桥亭》之“薄命女姣蛾,点点血泪落。
官人不见面,恩爱如刀割…。
此为秦腔特有之一种唱法,表沉痛激昂之情绪极合。
以上几种.均系长板乱弹。
句数多少不定,可四句、六句,亦可三十句、四十句。
(六)箭板无板眼,有只一句者,亦有一段数句者。
如系一句,则多在帘内唱之,与皮黄剧之小倒板相似。
如《八义图》驸马唱“听一言把人的魂吓掉”。
仍接箭顿者,如《南天门》之老生唱“受着惊来担着慌”。
(七)起板无板无眼,只在首句,均于帘内唱之,且须拉腔(用二音)托长。
(按“二音”为秦腔之术语,即逼紧喉咙发出最高最窄之一种尖细鬼音,与皮黄之“戛调”相似。
生旦均用,惟不似戛调之仅用于一句之一字耳。
)必以大锣随之。
旧派尚须用大喇叭,三歇、三唱、三拉,亦殊好听,惜不多见。
仅《玉堂春》与《斩秦英》(即金水桥)帘内唱“在禁监受罪的苏三女”与“秦王府绑劣子泪如雨撒”时用之。
(八)塌板一板一眼亦只一句,即快二六板之首句,用低一调唱也。
后半句多转“箭板”归本调,通常均在“气椅”后。
锣鼓必用“拦头”,如《断桥》之“昏沉沉正与那天兵争斗”。
皮黄剧《辕门斩子》六郎唱“听说是八贤王御驾来到”前半句用调低,“到”字翻高,唱法与此相似。
(九)二倒板似无板无眼,实系一板一眼,但每张口须碰梆子.在梆子腔似乎很特剐。
煞尾有拉腔与不拉腔之分。
如不拉腔,后半必转“箭板”。
《蝴蝶杯·洞房》旦角帐内所唱之“谯楼上打罢了二更鼓响”,皮黄剧“南梆子”之倒板即此。
以上几种,多系一句,且必在每段之首句。
(十)提板一板一眼,或一板三眼,但均在每段之末。
唱完“提板”,一切锣鼓、琴、笛均须停奏。
接大段白口。
唱时无论慢板、二六,到此句均须特别加慢。
如《慈云庵》小生唱“我母子进庙去避雨歇乏”。
(十一)留板三眼一眼均有,亦只一句,亦在一段之末。
盖唱完此句,本人或他人有做工,(如看书、听琴、走路、发愁、痴想、反来覆去等。
)下再接唱.或他人接唱。
如《柜中缘》小
旦唱“你莫打儿自己去见阎王”。
(十二)黄板无板无眼,只一句,亦在一段之末,且必在一戏或一场之末段末句。
盖经此旬后,本场再不能有唱句,唱此句时须在上句之束蓄势.将上句末尾催快,然后黄板才能出口。
否则不能唱,故亦可谓之一句半。
如《苏秦激友》小生唱“又疏财、又仗义古今大道,管夷吾、鲍叔牙不差分毫”。
(十三)斜板一板一眼.由系“二六”转入最后一句。
有两种唱法:(一)直唱者,唱完两句,胡琴拉一小过门,下再接唱。
如《三回头》生旦对唱“你总然芸窗苦钻研,还有些嗜好把你牵”,“从今后嗜好都戒遍,不嫖不赌不吸烟”。
(二)重唱者,唱完末句,将最后四字重唱一遍,如《玉堂春》旦唱“哎哟哟哎哟哟搂抱怀中,搂抱怀中”。
以上几种,均在束段或末句,与箭板、起板、二倒板正
相反。
秦腔之板.不外以上十三种。
惟每种均有“哭音”、“花音”之分(除滚板只有哭音外),故共有二十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