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常见转座子 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 AP(氨苄青霉素) AP、SM(链霉素)、Su(磺胺) Km(卡那霉素) Km TMP(甲氧苄氨嘧啶)、SM Cm(氯霉素) Tc(四环素) Em(红霉素)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毒力变异
增强
白喉棒状杆菌 杆菌
(不产白喉毒素)
β棒状噬菌体
溶原性白喉棒状
(产白喉毒素)
减弱
牛分枝杆菌 卡介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13年(230代)
耐药性变异
概念: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 变异
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 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部分或 失去
L型变异
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的特征: 可通过细菌滤器
革兰染色多为阴性
常呈现高度多形态改变 可生长性——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 能缓慢生长,形成中央厚而四周薄的“油煎蛋” 样小菌落、颗粒型菌落或丝状型菌落等
可致病性——与某些慢性和反复感染有关 ,易 耐药、易误诊、漏诊或久治不愈
普遍性转导
前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装配 时,误将(1/105~107)细菌的DNA片段装入噬 菌体的头部,成为一个转导噬菌体。当它感染受 体菌时,则将供体菌DNA转移给受体菌。因被包 装的DNA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故 称为普遍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
完全转导
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 随染色体而传代,称完全转导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 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 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 组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 个基因组中。
转位因子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长度不超过2kb, 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 往往是插入后与插入点附近的序列共同起作用, 可能是原细胞正常代谢的调节开关之一。
2.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3.什么是质粒?与医学关系如何?医学上重要 质粒有哪些?
4.简述细菌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新的性状?
5.简述耐药性质粒及其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 方式。
END! Bye-bye!
噬菌体
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的 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毒梭菌 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关基因所编 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菌染色体分离脱 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DNA片段,故它还可 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程中起载体作用。
转化因子吸附在受体菌表面受体上,然后再被摄入
解链,一链进入受体菌,另一链为进入提供能量
进入的单股DNA与受体菌DNA进行重组
受体菌DNA复制,子代菌一个与原型菌的DNA序列 链相同仍保持原来的性状,另一个比原型菌多一段 外来的DNA序列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化菌的突变 株
接合(conjugation)
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因此以药敏实验为指导 减毒菌株和无毒株可制备成疫苗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凡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的物质都有可能 是致癌物质。 Ames实验
伤寒沙门菌(his-)——(his+)
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已被用于流行病学 调查
质粒指纹图(PEP) 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对细菌素的敏感性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 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 菌转移给受体菌。
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 粒称为接合性质粒,F质粒、R质粒、Col 质粒和毒力质粒。
接
合
F质粒的接合
F+×F- 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Hfr)
F′ F+ 、 Hfr、 F′都为雄菌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形态、结构、染色性、生化特性、抗原性及 毒力等方面的变异,使得诊断复杂化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菌株增加,绝大由 金黄色变成灰白色,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 菌也成为致病菌,给诊断带来困难;伤寒沙门 菌有10%不产生鞭毛,检查无动力,无H抗体, 影响正确判断。
耐药性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 药性。
可通过细菌间接合进行传递的称接合性耐药 质粒,又称R质粒 不能通过接合传递的非接合性耐药质粒,但 可通过噬菌体传递。
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如致病性的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耐热性肠毒素 是由ST质粒编码的。 细菌粘附定植在肠粘膜表面是由K质粒决定 的。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转移:
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的过 程称为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 。
重组:
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 ( recombination),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接合、转导、 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是根据遗传变异中细菌可因基 因转移和重组而获得新性状的原理设计 的
切取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转移到 工程菌内,大量表达目的基因产物
目前已大量生产胰岛素、干扰素、多种生长 激素、rIL-2等细胞因子和乙肝疫苗等生物制 品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质粒;R质粒;F质粒;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 性细菌;转座子;转化;转导;接合;溶源 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接合
R质粒的接合
R质粒与耐药性有关,尤其与多重耐药性有关 耐药传递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RTF)
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
耐药(r)决定子
r-dir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由几个转座子连接 相邻排列,如Tn9带有氯霉素耐药基因,Tn4带有氨苄青 霉素、磺胺、链霉素的耐药基因,Tn5带有卡那霉素的耐 药基因。
遗传性变异与非遗传性变异的比较:
基因改变 遗传 可逆性 外界环境 变异幅度
遗传性变异 非遗传性变异
+
-
+
-
-
+
-
+
个别细胞
群体
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L型变异 荚膜变异 芽胞变异 鞭毛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菌落变异
L型变异
正常形态细菌 异
完全 细胞壁)
青霉素、溶菌酶 L型变
抗体或补体 等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通过DNA复制,将其各种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 子代,从而保持其种属原有特性的现象。
变异——细菌繁殖过程中,外界环境条件发生 变化或细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细菌的某些性 状也随之发生改变的现象。
细菌的变异可分为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 和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 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 为溶原状态时而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白喉棒状杆菌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ast fusion)
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 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 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 聚乙二醇可促使二种原生质体的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是一种人工基因转移系统, 本质上与基因转移无关或关系很小。
痢疾杆菌
含链霉素培基 长期培养
依链株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染色体 质粒 噬菌体 转座因子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
遗传物质DNA的复制 (半保留复制)
染色体的形态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细菌染色体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染色体是环 状双螺旋DNA,不含组蛋白, 无核膜包围。
基因, 是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核苷酸序列, 如编码结构蛋白、酶等功能。细菌基因的结构 是连续的, 无内含子。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 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化现象在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 嗜血杆菌等中被证实。
转化试验
转
化
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 ):转化的DNA 片段,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
细菌素质粒
编码各种细菌产生的细菌素。
Col质粒编码大肠埃希菌产生大肠菌素
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沙门菌发酵乳糖的能力通常是由质粒决定的
质粒的特征
自我复制能力,为复制子,单拷贝或多拷贝
紧密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
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有转移性 可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转位因子
流产转导
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 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身复制,称为流产 转导
局限性转导
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时发生 偏差,将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染色体基 因转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的遗传性状 发生改变的过程
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 基因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接
合
R质粒决定耐药的机制: 使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类 R质粒控制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部位 R质粒可控制细菌细胞对药物的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