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
动以后,这个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
具体而言,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
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来看,由于他们依据的哲学、心理学理论有所不同,对教育的规律认识不同,因此他们对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总结也不尽相同。
例如,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教学原则体系有7条,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了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而中国的许多学者则提出了8条、9条甚至更多。
综合国内外对教学原则的认识和表述,一般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就要遵循以下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贯彻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和准确的。
对中小学生来说,一般不要将有争议的、不可靠的知识当做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教会学生科学用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
学的态度,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思想性原则是教师发挥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教育作用,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的教育性作用在我国就是要体现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道德精神和无产阶级感情,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共产主义的初步信念。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的培养。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想办法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其次,创设“质疑”的问题和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习惯;再次,教给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绘学习对象,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直观,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能在教育中体会到语言的美,感知到形象的事物。
(4)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就是指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达到熟练的程度,需要
时能及时、准确地再现。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巩固和掌握;同时教给学生科学复习的方法,也可利用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规律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减轻其记忆负担。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传授的科学、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着力于安排好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协调,教学时遵循由一般了解到重点难点理解、由易至难、由简到繁、从模仿到创造、由基本知识到综合掌握等顺序,培养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传授,其中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联系当代最新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等;联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对当今学生的要求等。
另外,在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知识,同时依据事实、尊重实践,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善于探究与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
(7)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符合其需要的教育。
这一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开创的。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而且“退而省其私”。
即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动机,观察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仅如此,还要观察学生课后私底下的行为表现和言语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优长。
教师要贯彻这一原则,就要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除了集体教育还要注意个别教育。
比如,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要在课堂上给他们多创造发言的机会,等等。
另一方面,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其特殊才能,如开展有专门教师指导的课外小组和竞赛、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等。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一中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