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9月最新时评文5篇,多读多记写作有话说!1、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2、起诉讹人者,了断个人恩怨也是捍卫公道人心3、抑郁症不是猥亵丑行的挡箭牌4、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5、批评滴滴、自如,不是为了回到黑车、黑中介时代1【阅读提示】中国游客遭瑞典警察粗暴对待文化和旅游部高度关注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光明网评论员:中国游客曾先生及父母赴瑞典旅游,却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一事,引起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中国外交部和驻瑞典使馆高度关注在瑞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已就此事向瑞方提出严正交涉。
而瑞典当地警方回复称,此案的调查工作已交由检方负责。
围绕此事的舆论争议相当激烈,它很大程度源于前后的信源变化。
以曾先生为第一视角的初始版本提到,曾先生及父母凌晨抵达当地预定酒店,未到入住时间,请求旅店让他们付费在大厅椅子上休息被拒,被要求“立刻滚出去”。
警方前来执法,曾先生说明父母身体情况并出示服用的药品,依然被“拖出酒店,扔在地上”,并被带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
这个最初的版本,隐去了冲突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建立起了一个中国游客外国无故受辱、被歧视的信息模型,也引发了很多对瑞典警方的批评。
不过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舆论出现了一定的“反转”。
比如下午入住是当地的惯例,大堂区属于酒店空间,有权拒绝曾先生一家三口的请求,并要求离开;“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也存在夸大,实际离市中心五六公里,不是荒郊野岭,而是世界文化遗产,附近的教堂也接待收容。
而流出来的现场执法视频中,两位瑞典警察将家属抬出酒店,但未见有殴打。
除了呼天抢地的喊叫外,曾先生在一段视频中,还存在故意摔倒的嫌疑。
新曝光的细节,让一些支持者转而批评当事人。
不过目前整个事件的细节依旧不算清晰,流出的视频只是片段,曾先生和酒店如何交涉也是未知。
但论情论理,曾先生父母年迈、身体有疾,哪怕举止过激,警方完全可以提供更人道的安置措施,努力平息事态,而非激化矛盾。
后续的反转,固然能分担瑞典警方的部分责任,但受到批评依旧不算太冤。
这两年国人出国游变得普遍,在海外发生纠纷的案例也变多了。
出现摩擦往往是对国外的规则和文化缺少尊重所致,比如公共场所吵闹喧哗,违反规定拍照、饮食等。
这些行为在国内一些场合可能会被默许,但放到海外,未必会被纵容。
而且,置身海外非但不会让国人被区别优待,负面行为举止还可能被放大。
此次网友倒戈,也颇有倾泻这种不满的因素在其中。
所谓入乡随俗,就是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后果有基本的预判。
从这点上来看,当事人违背酒店意愿逗留,在视频中还吵闹叫嚷,属于过度维权。
而且事后刻意隐瞒甚至刻意夸大部分信息,以此来换取网友的支持,此等逻辑其实是裹挟舆论。
如果真心想诉诸公义,寻求妥善解决,那就应该完整呈现信息。
所以本次风波也提醒广大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特别是在规则意识强、执法刚性不留情面的地方,更得有规则意识。
这里要重申一点,公民海外遇到纠纷,国家不是遮羞布,也不会不讲是非,一味偏袒护犊。
但是具体到这起事件,对权力寄予更高的要求,也应该是基本的评判逻辑。
鉴于此,瑞典警方仍然应该为处置不人性承担责任。
目前,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官网已经发声,要求瑞典警方对事件进行彻查,及时回应当事中国公民提出的严惩、道歉、赔偿等要求。
完整的真相需要尽快水落石出,给受到刺激的当事人以及关心此事的中国网友一个交代。
2近日,一篇名为“越觉得幸运,越感到生气(扶老人被讹的网友准备起诉了)”的网帖在网上引发关注。
发帖人是浙江金华32岁的滕先生,他在帖中讲述了自己出于好心扶起一名骑车摔倒的老人,被路人指责,被对方报警称其为肇事者,由此陷入一起双方交通事故调查。
最终,交警找到事发地点附近的民用监控拍下的事发经过,确认老人的摔倒与滕先生无关。
滕先生称,自己终于清白了,并决定起诉老人及指责他的路人。
又见“扶老人反被讹”的狗血剧情,所幸在交警的调查确认之后,当事人迅速证明了清白。
参照过往案例,事已至此,本该告一段落才是。
只不过,在本案中,深感委屈的滕先生被老人家属的某些言行彻底激怒,因而最终决定要提起诉讼讨回公道。
事实上,在民间司法实践中,“起诉讹人老人”的先例并不算多。
也正因为此,此事的后续走向才变得备受关注。
滕先生不无后怕地表示,“讹人的成本太低,扶人的成本太高了。
”其实,非但是亲历者有此痛彻体悟,就连普通民众、专业人士等也都有此共识。
既有的行政、司法体系,无法给被讹者提供便利的救济和补偿,无法向讹人者施以必要的追责与惩戒。
尽管“好人法”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力挺好人的作用,但“惩罚坏人”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未能成型。
现实中,社会更多诉诸于舆论动员甚至网络暴力来给讹人者施压,这显然并非合理的解决路径。
为什么起诉讹人者的案例会如此之少?其中,固然有当事人基于时间成本、诉讼费用等实际因素的权衡考量,但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整个的社会文化、司法文化不鼓励类似的诉讼。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某些讹人的老人纯属于是“一时糊涂”,年轻人既然证明了清白没受大损失,就不该与老年人一般见识。
而就在本案中,办案民警也曾对滕先生耐心说服教育,劝其放弃起诉。
其给出的理由是,“个人觉得有点过了”。
可以想见,有此想法者并不在少数。
被讹者起诉讹人者,过分吗?尊老爱老是一回事,是非对错则是另一回事。
让作恶者付出足够代价,这是捍卫公序良俗的最好方式。
滕先生之所以选择起诉,很大一部分乃是因为“气不过”,这实则表明其诉讼初衷还很朴素。
尽管滕先生无意被塑造成某种类型化诉讼的先行者,但我们客观上的确应该看到此事的标杆意义。
本案最终如何判决很重要,而与之同样重要的是案件审理中举证陈述、诉辩交锋等一系列程序流程。
这些都具有关键性的范例价值。
若是恶人得不到惩罚,则好人终将变成冷漠的一群人。
通过一场诉讼让个体间的是非恩怨得到了结,以一个有说服力的判决来打捞公道人心——让“家里没矿”的年轻人也敢扶老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来得更有效。
(然玉)3近日,一则名为《我辛辛苦苦的考大学,摸了一下女生就全没了》的网帖引发热议。
据称,今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某大学的学生黄某,偷进女生宿舍实施猥亵后,被校方勒令退学。
之后,他写下上述网帖称:“我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摸了女生一下就没了?我不能接受……”并称自己抑郁,有自杀倾向。
9月10日,记者致电该大学党委宣传部,得知目前校方正就此事进行调查,如果此事属实,将会对黄某严肃处理。
随着网帖的发布,黄某的渣男形象呼之欲出:猥亵女生的丑行,不仅践踏道德底线,更涉嫌违法犯罪,理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岂料他非但不认错、反省,反而以“患抑郁症欲自杀”为由,博取舆论同情。
有网友称,这是抑郁症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黄某是否患抑郁症并有自杀倾向目前无法确认,但即使情况属实,也不能成为猥亵女生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拿抑郁症为丑行辩护,法律也不答应。
精神健康状况和个人品行是两码事,有病就要治,不能拿此为自己的品行问题开脱。
而假如所谓的抑郁和自杀纯属借口,黄某此举更显荒唐,徒增笑耳。
读了十几年书,考上了大学,却毫无廉耻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大学校园本应是一个安全、干净的地方,不是藏污纳垢之地;大学校园更是一个洋溢阳光的地方,容不得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存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现在警方还没有对黄某此事作出处理决定,学校也尚未定性,但无需讳言,无论是校外人士还是校内师生,谁打猥亵的歪主意,必然都要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惩罚。
此事引发争议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建议校方和相关部门直面问题、站稳立场,依法依规处置,别被所谓的“患抑郁症欲自杀”说法所困扰。
期待校园里,再无如此恶劣之事。
(陈广江)49月11日下午3点30分,一代评书艺术家单田芳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听单田芳评书的人,上到胡须尽白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囊括几代人。
大家集体怀念这位逝去老人,也足以证明单田芳的评书影响力之大。
古人讲,“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化用此句说“凡有华人处,皆听单田芳”,并不夸张。
通过自传和采访,可以知道单田芳的人生经历,充满跌宕起伏与苦难往昔。
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曲艺世家,“从日本人、国民党那年代过来”,灾难频发。
1954年他得以登台表演评书,之后定居辽宁省鞍山市,却紧接着遇上文革。
单田芳因为说错了话,成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被下放到农村。
可他不论经历何种现实磨难,都能淡然处之,并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和人生的平常心。
听单田芳的评书,几乎听不到他在评书表演里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但他说书时刚勇而不失淡然的语言风格,已经在向听众们传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在曲艺文化中,单田芳已经成为一种符号。
他的去世,容易被解读为评书艺术大势已去的标志,甚至是评书艺术走向衰亡的分水岭。
对于此种类似“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说法,笔者不赞同。
何况很多放在老艺术家身上的“大师”光环,都是他人安上的。
出色的艺术家,谦虚和低调的姿态是其一贯的风格。
关键在于,我们要从逝去的艺术家身上汲取他们的优秀精神,比如单田芳在评书艺术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专注,以及不慕名利的人生观念等。
评书这类依托于传统平台的艺术形式,真实处境如何?很多年轻人对此兴趣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用“后继无人”来形容评书艺术,确实有些夸张。
评书如同相声表演一样,原本是街头和茶楼之间的表演形式,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普及。
但是,现代休闲娱乐方式愈发多样化,评书、相声已不再是很多人的唯一娱乐选择,听众喜欢评书的程度被稀释了。
可艺术形式和艺术载体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些知名的音频APP上,单田芳评书的下载量依然惊人。
这说明,若利用好网络媒介,评书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只不过,评书“新人”们和今天的听众们,很难再找回单田芳那代评书艺术家,一个人、一套桌椅、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就能畅谈古今中外,历史风云的快感了。
这种相对静态的艺术形式,虽不如今天诸多娱乐方式那么多彩、热闹,却拥有独到的质朴美感和透彻的生命强度。
我们怀念单田芳,正是因为明白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很难被复刻,好在他的表演和音容,已经存于我们的记忆当中,也因为影音记录,永远不会消失。
或许,这也是后人对逝去的老艺术家们的唯一慰藉吧。
(黄帅)59月8日起,滴滴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进行安全大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