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

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历史2020.1 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60分)1.山西又称“三晋大地”,今天山西省的简称还是“晋”,这一称谓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

平时出猎、战时作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行省制B.南北面官制C.四等人制D.猛安谋克制4.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

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5.有学者认为:“满清之绝对专制,在雍正帝时代,完全确立。

雍正帝英明果断,裁抑宗室,亲揽大权,达到了绝对专制的最高峰。

”下列能支持其观点的有①推行密折制②创立“秘密建储”制度③设置军机处④完成“改土归流”任务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这表明元初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9.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

这得益于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10.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11.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说法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2.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A.1840年 B.1860年 C.1884年 D.1900年13.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

这场运动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B.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C.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14.《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

”这一规定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15.孙中山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据此判断,这一言论出现在A.1894年B.1905年C.1911年D.1912年1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学生罢课斗争作用不大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17.右图旗帜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昌起义时期B.秋收起义时期C.井冈山会师时期D.红军长征时期18.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说明A.中共的导向作用是抗战胜利之源B.国共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主体力量C.国民政府的抗战起着决定性作用D.国际社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1941年,陕甘宁边区鼓励私人开办工商企业;欢迎民族资本家、海外华侨来根据地兴办实业;在尊重中国主权并且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根据地进行实业活动。

边区政府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B.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C.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D.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20.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跟哪一战役直接相关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21.19 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改良文字,使文字悉统于声音”的主张,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强调“字话一律、文话相通”,以达到“中国虽大,犹如一家”的目的。

这反映了当时A.向西方学习进入了伦理层面B.取消方言成为社会各界共识C.文化传承的难题得到了解决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2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该作品“敬祝进步”(缪印堂作)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A.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B.表达了工业落后面貌改变后的喜悦C.反映国家开展经济建设的计划性 D.体现了民众交通工具实现巨大飞跃2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各项中能反映中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粮票→股票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C.父母官→人民公仆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24.1977年底,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

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

这说明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B.个体小农经营得到广泛认可C.农民生产自主权迸一步扩大D.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变化25.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真理报》曾发表权威评论员奥尔基·拉季阿尼的署名文章,称几天前的“中美最高级会晤具有反苏特征”,指责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同北京成交”而牺牲了“越南人民”。

中美这次“最高级会晤”A.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D.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6.某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分10部分:“一、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这次会议是A.政协二届一次会议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中共十五大27.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日:“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这反映了新法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B.用人不当官吏扰民C.力图保障农民利益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8.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29.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

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30.下图“唐代壁画中的胡旋舞”描述的场景说明A.画家对胡旋舞姿的感受B.胡旋舞在唐代传入中原C.胡旋舞是一种宫廷舞蹈D.胡旋舞者的身份是胡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31题13分、32题11分、33题16分,共40分)31.(13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

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

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摘自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材料二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关键举措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

(4分)(2)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32.(11分)万隆会议精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