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调节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保钠、保水、 排钾
4、肾素分泌的调节
致密斑感受器(+)
BP↓Leabharlann 循环血量↓入球A牵张感受器(+) 颗粒细胞 交感神经(+) AD、NE (+)
肾素分泌 ↑ 醛固酮分泌↑
血K+和血Na+浓度(血 K+浓度改变对醛固酮分 泌的调节更为灵敏)
1、近端小管:80%的HCO3-被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被重吸收。
H+通过Na+ - H+交换分泌入管腔。
2、髓袢:发生在升支粗段,机制同上。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 H+ HCO3CA CO2+H2O
闰细胞主动泌H+: H+-K+-ATP酶; H+- ATP酶 CA的活性受小管液pH影响
Na+ H+
Na+
K+
ATP
3、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 氨基酸
H2O K+、 Ca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功能
(一)Na+、Cl- 、 H2O的重吸收
12%
65~70%
20%
1、近端小管
⑴前半段:跨细胞途径,2/3
① Na+泵作用
葡萄糖 氨基酸
1、来源:
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核(合成) 下丘脑-垂体束
collecting duct H2 O
神经垂体(贮存) 入血
2、作用
⑴ADH+V1受体 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压
⑵ADH+V2受体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尿量
3、ADH释放的调节:
⑴血浆晶体渗透压 : 血浆晶体渗透压
可抑制此转运体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量: NaCl约12%, 水不等(可调);Na+受醛 固酮调节;水受血管升压素(ADH)调节
①远曲小管始段: Na+-Cl同向转运 水不被重吸收
小管液 Na+ ClH 2O Na+ ClK+
噻嗪类利尿药抑制
远曲小管初段
②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
主细胞: + Na Na+通道(基底侧膜钠泵) 抑制剂: 氨氯吡咪(阿 米洛利, amiloride) 闰细胞: 质子泵(H+-K+ATP酶) ATP 集合管: 水孔蛋白(aquaporin)
ATP
(三)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 近端小管(主要前半段)100% 2、机制: 继发性主动转运 3、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产生尿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血糖浓度>180mg/100ml > 300mg/100ml小管重吸收达 极限,尿糖随血糖升高而平行升高。 4、原因:Na+-G同向转运体数目有限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前者是滤过动力; 后两者是重吸收动力
入球小动脉
blood
出球小动脉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25+10)=10mmHg
>0有滤液生成
Cap血压 血浆胶体渗 透压 囊内压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35+10)=0mmHg
≤0无滤液生成
(三)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指标 1.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2.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GFF) 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125÷660=19%
② Na+ -葡萄糖、 Na+ -氨基酸同向 转运入细胞,易 化扩散入血液。
③ Na+ - H+逆向 转运
葡萄糖 氨基酸
④HCO3- 重吸收 (CO2) ⑤ H2O被渗透性重 吸收 ⑥Cl- 不被重吸收
⑵后半段: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
①Cl-顺浓度差扩散 ②Na+顺电位差扩散
水: 随溶质重吸收— 等渗性重吸收
cortex
Inner medulla
4、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物质: 外髓层: NaCl 内髓层: NaCl 尿素
5、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cortex outer medulla
降支: 溶质进, 水出
升支: 溶质出, 水进
越往底部, 溶质越多
∴ 留住溶质, 带走水份
vasa recta Inner medulla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肾小球Cap血压 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流量 滤过系数
Cap血压 血浆胶体渗 透压 囊内压 入球小动脉
blood
出球小动脉
本节小结
掌握尿生成的三过程。 掌握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 掌握有效有效滤过压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滤过膜的两种屏障和肾血流量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排泄(excretion)
代谢终产物、过剩物质和异物通 过血液循环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肺、肠、皮肤、肾(最主要)
尿生成基本过程
efferent arteriole reabsorption secretion filtration afferent arteriole
1、容量感受性反射
血容量↑→容量感受器→交感神经↓→肾血 流量↑→尿量↑ 2、压力感受性反射
Bp↑→压力感受器→交感神经↓→尿量↑ 3、肾-肾反射 刺激一侧肾的传入神经,可反射性改变 同侧和对侧交感神经的活动,改变肾功能。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distal tubule PVN SON neurohypophysis
的自身调节。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efferent arteriole
afferent arteriole
180L
1.5L
(一)转运物质的方式
1、转运功能 (reabsorption) (secretion) 小 管 液 重吸收 分泌
2、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
Na+ Cl-
血流量 功能
多(90%) 形成原尿
少(10%) 浓缩与稀释尿液
Renal cortex
皮质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 Juxtamedullary nephron
两 类 肾 单 位
Renal medulla
Vasa recta
近 髓 肾 单 位
(二)球旁器
吞噬功能 球外系 膜细胞 致密斑 感受NaCl
2、髓袢 ⑴降支细段:对NaCl 不通透,对H2O通透。
小 管 液 渗 透 压 升 高 小 管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⑵升支:对NaCl 通 透,对H2O不通透。
升支细段:扩散 升支粗段(主要) NaCl被主动重吸收 Na+-K+-2Cl同向 转运体
K+
呋喃苯胺酸(呋塞米, furosemide)
下丘脑,对Na+ 、 Cl- 引起的渗透压 的改变敏感。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水
尿量
水利尿(water diuresis)
排 尿 率
口服生理盐水 1000ml
(ml/min)
血 浆 晶 体 渗 血浆晶体渗透压不变 透 压 (mOsm/L) 尿量轻度↑
大量饮清水后引 起的尿量增加。
管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Renal cortex
皮质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 Juxtamedullary nephron
两 类 肾 单 位
Renal medulla
Vasa recta
近 髓 肾 单 位
两类肾单位的比较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数量和体积 多(约占90%)而小 少(约占10%)而大 A入:A出 2∶1 小动脉出球 几乎全部包绕在 后形成的血 皮质部分的肾小 管 管 髓袢 短,只达外髓层 1∶1 不仅包绕近端、 远曲小管周围, 还形成直小血管 长,深入内髓层
主细胞 + K + K
Cl闰细胞 H+ HCO3CA CO2+H2O 远曲小管后 段和集合管
Na+
开放受ADH调节
4、H2O顺渗透梯度被重吸收
①髓袢升支:对水不通透 ②近端小管:65~70%, 比例恒定,不可调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H2O通道(调节性重吸收)
ADH
(二) 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 ▲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 如:肾衰
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多于2500ml/24h 少尿:100~4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一、尿液的稀释
1.主要部位: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调节因素: 抗利尿激素(ADH)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通透性 尿量增多 3.尿崩症: ADH或其受体缺乏。20L/d
球旁器组成示意图
球旁 细胞 分泌 肾素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供特点: 1)血供丰富,1200ml/分(CO的1/5~1/4) 2)肾血流分布不均(94%皮质, 5%外髓) 3)两套cap网 肾小球Cap: 高压床 →滤过 肾小管Cap : 低压床→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