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如何调控学生课堂情绪的探讨

教师如何调控学生课堂情绪的探讨

教师如何调控学生课堂情绪的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而情绪作为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改善教师对学生课堂情绪的调控。

关键词:课堂情绪;教师专业素质;新课程
课堂情绪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师言行举止的变化,学生出现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如果学生经常体验某种不良情绪,可能会威胁学生的心理健康,如长期失望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焦虑过多会导致抑郁,经常厌倦会造成厌学等。

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加强对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以达到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培养专业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是大爱,这种爱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终极关怀[1]。

只有以这种爱为基础,从心底里喜爱学生,愿意和学生相处,真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亲近、信赖老师,才会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感化,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样。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心里有爱还不够,还要学会表达爱。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管教的本意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修身养性,只是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脾气性格行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问题,而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就会引起学生误解,产生畏惧、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

另外,教师要人格高尚,做到“身正为范”,让学生亲近、喜欢教师,学生也就会不自觉地效仿教师,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占主体地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在个性特征、身心发展阶段和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被忽视,很多学生出现厌学、抑郁等不良情绪。

新课程实施后,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立人格、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个体。

要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建构者,由单方说教的对象变为多方对话的主体;要使教师由“课堂主宰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训导者变为学生人格的培育者,努力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悦舒畅地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后,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由不
可挑战的权威师尊变为学生质疑挑战权威的合作者,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强调教学过程应该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碰撞中动态地生成。

三、提高专业能力
专家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凭借精湛的教学基本功,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对学生最有意义的情境,把对学生来说深奥晦涩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能使枯燥无聊的课堂变得引人入胜,使学生直到下课还觉得意犹未尽。

而如果多数学生觉得教师授课呆板沉闷,觉得讲述内容复杂难懂,那么学生就会对该科目产生厌倦和畏惧,陷入听不懂不想学和学不好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偏科。

就教学情绪而言,如果教师整个人显得精神饱满、和蔼可亲,那么这些积极情绪就会通过移情等方式感染唤醒学生,学生就会听课专注,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而学生的这些正面表现又会交互感染教师的情绪,从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教师应该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运用这些方法:一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二是对诱发不良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2];三是强制以积极的表情抑制负面情绪的表达。

总之,由于人对情绪追求有趋乐避苦的特性,积极的课堂情绪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提高学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往积极方向调控学生的课堂情绪,而这种调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也正是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许庆豫主编.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71.
[2]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