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工业区:基于城市风貌塑造的建筑风貌研究刘群摘要:建筑风貌是建筑的物理特性与审美取向的体现,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风貌规划是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重要环节,将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实现建筑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强化建筑对城市的功能支撑。
在北京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首钢工业区作为亟待更新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更新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钢工业区基于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建筑风貌研究,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城市设计导则项目为源起,聚焦于传统工业区基于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建筑风貌研究,归纳出建筑风貌一般性要素体系。
并建立基于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建筑风貌规划方法框架与表达方式。
以首钢启动区作为实践对象,提出规划策略,为以首钢工业区为代表的,转型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建筑风貌,城市风貌特色,首钢工业区1研究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理念的变化,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的需求,一些城市中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企业逐渐被淘汰。
随着工业区的功能调整,新的城市功能被置入,传统工业区面临着产业升级、功能调整和空间重构的转型发展趋势。
北京市从工业化时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发展,传统工业区在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更新。
在相关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土地更新的速度飞快,同时也丧失了独特的传统工业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规划对于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至关重要;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建筑风貌研究,是将建筑融入城市,实现有机融合的必要方式,将强化建筑对城市的功能支撑。
首钢工业区作为亟待更新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更新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以首钢工业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充实城市风貌塑造视角下建筑风貌研究的学术探索,为首钢启动区地块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形成搭建工作基础,为其他大型传统工业区更新的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提供可以参考的案例。
本研究源起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城市设计导则课题,归纳基于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建筑风貌规划方法,以首钢启动区为对象,对规划方法进行实践,提出首钢启动区应对策略。
2传统工业区建筑风貌规划的要素体系建筑风貌要素体系,可归纳为功能体验层面的认知、空间体验层面的认知、审美体验层面的认知,分别反映在要素类型上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建筑形态、建筑间的组合关系、建筑布局;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细部、建筑门窗等,其中部分要素可能在多个层面有所体现。
工业场地的风貌塑造具有一定特殊性,更注重建筑组群特色的塑造,主要反映在原有建筑的取舍与改造设计、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的组合关系处理、工业场地特色空间建筑的界面设计三种设计意图中。
工业场地的建筑风貌设计对于一般性的建筑风貌控制要素,会通过控制有利于塑造外部空间关系、建筑群体关系的要素,实现工业场地风貌的传承与创新(表2.1)。
表2.1传统工业区建筑风貌规划的要素体系要素控制意图要素控制方法塑造体现传统工业建筑特色的建筑风貌判断建筑单体的风貌价值提炼建筑群体在建筑细部、建筑色彩层面的整体特点塑造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和谐统一的建筑风貌梳理当前需要继承的建筑布局特征和建筑形态特点探讨可能的建筑间的空间组合方式研究新旧建筑在立面形式上的呼应方法塑造有工业场地空间特色的建筑风貌梳理工业场地空间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建立强化工业场地空间特色的界面塑造方法3首钢工业区基本情况首钢工业区位于石景山区的西南部,长安街西端,8.63平方公里的用地沿着永定河自然舒展,自然条件优越(图3.1)。
同时,首钢工业区也是北京城市西部发展带与中心城连接的节点,与丰台区河西地区、门头沟隔永定河畔相望,具备立足中心城、辐射西部新城的优越区位条件。
图3.1首钢工业区位置示意图目前,首钢工业区原为钢铁生产的建筑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工业建、构筑物200余幢,现存建、构筑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生产用房、生活用房、设备用房等,历史遗存丰富。
首钢工业区停产后,失去了传统的工业生产的功能,但其独特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展示了首钢工业区的价值和魅力。
厂区内有大量易于改造利用的大型仓库与工业厂房(图3.2),合理的利用将有利于促进传统地域形象与未来城市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提升首钢工业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高炉筒仓图3.2首钢工业区的典型建筑面对多样的转型发展机遇,首钢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应与北京西部新格局的奠定结合、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立足新时期首都职能的完善。
首钢工业区应坚持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保护传统工业文化和氛围,发挥自身在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以高端服务业促进首钢工业区经济的发展。
4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规划策略4.1首钢启动区基本情况首钢启动区南侧毗邻长安街,东临北辛安路,是北京市中心城区沿长安街进入首钢工业区的门户地带,占地面积约11.28公顷(图4.1)。
首钢启动区原为首钢工业区的机械厂、堆料场等特重型车间,主要生产制造各类冶金设备,建筑类型为生产加工类工业建筑。
图4.1首钢启动区区位示意图图4.2首钢启动区卫星影像图在《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企业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首钢启动区地块的用地性质为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集商业、金融、办公、服务、娱乐等内容为一体(图4.3)。
图4.3首钢启动区规划用地性质4.2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的特征首钢启动区保留建筑呈现多样化的空间特点。
机械厂由南向北形成系列生产流线,通过厂房和排架的围合,实现功能和视线上的通畅,是机械厂区域最主要的外部环境特征。
厂房的多样性和排架的秩序感限定了工业走廊,成就了其丰富的空间。
堆料厂形成了大片空地。
场地西侧长约113米,高约8米的混凝土排架柱天车空间气势恢宏。
首钢启动区的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建筑为主,另有少量砖混结构建筑,相比于首钢其他区域,启动区的建筑布局秩序感较强,区域内的建筑个体差异性弱,整体性较强。
通过分析首钢启动区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建筑与规划路网的关系、建筑风貌现状,确定保留建筑、部分保留建筑、拆除建筑(图4.5),作为制定更加精细化的控制导则的研究基础。
图4.4首钢启动区现状建筑布局模型鸟瞰图图4.5首钢启动区建议保留建筑、改造建筑、拆除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灰白色与砖红色成为首钢启动区的基本色调。
简单的矩形几何形体是首钢启动区最主要的建筑形态,大部分工业厂房是层高较高、体量较大的单层建筑,具有突出的桁架结构特征和较少的建筑装饰构件。
建筑立面的门窗受到建筑结构和厂房采光诉求的影响,或为平缓舒展水平长窗,或与形成单元重复、与结构韵律一致的方窗。
单层建筑为塑造大跨度无柱空间采用了桁架结构,屋顶均为坡屋顶或拱形屋顶,多层建筑多为平屋顶。
4.3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规划应对4.3.1建筑整体风貌引导启动区作为首钢工业区的门户地带、眺望廊道的重要“前景”区域,基于对首钢启动区上位规划、场地现状、要素体系的综合理解,首钢启动区应形成“空间结构紧密、建筑形式均质化”的整体风貌特征。
对首钢启动区的远景空间层面的设计应考虑建筑风貌整体结构的引导、天际轮廓线控制、建筑体量的控制,使其建筑风貌的整体格局与环境相融合。
在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塑造中,天车空间界面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群体关系是启动区原有a b c d e f g保留建筑改造建筑拆除建筑建筑风貌的重点界面,在更新中应重点突出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长安街界面、东侧交通界面在更新中会介入大量新建建筑,需要营造新旧建筑之间和谐共生的界面建筑风貌;对于保留的建筑,在更新中可以使用新建筑语汇,但应继承其原有的风貌特征;在新建建筑较集中的地块,需要处理地块边界与原有建筑在空间、形式上的关系。
(图4.6)图4.6长安街自东向西眺望首钢启动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由长安街自东向西眺望是展示首钢启动区的重要视角,太行山脉北麓的山脊线平缓舒展,在首钢启动区有两处相对较高的山体制高点。
根据“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视距理论,首钢启动区建筑高度控制以能够在控规要求的基础上以仰望山脉为原则,两处山体制高点间形成建筑制高点的城市天际线(图4.7)。
图4.7长安街自东向西眺望首钢启动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山体制高点山体制高点山脊线体量过大的建筑会阻断城市整体景观的连续性。
首钢启动区建筑体量应呼应南侧及东侧民族形式建筑,注意建筑南北方向的进深,形成首钢工业区门户地区建筑体量的自然过渡。
4.3.2、原有建筑改造与更新的风貌规划在充分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造与和空间更新利用现有模数化元素、排柱形式,结合厂房的尺度,彰显首钢特色。
针对改造建筑,通过建筑空间改造和建筑立面更新来提升其空间品质和建筑风貌。
(1)建筑空间的改造当旧的工业建筑空间无法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或无法得到完整保留时,可通过重组原有建筑空间,构建能够接纳新功能的空间关系和建筑风貌。
由于路网的重新梳理等原因,首钢启动区有保护价值的部分工业建筑不能全部保留,可以通过将建筑内部空间外部化、外部空间内部化的方式保留建筑的部分立面或空间,在新的空间传承原有建筑风貌的活力。
(图4.8)a.建筑外部空间转化为内部空间 b.建筑内部空间转化为外部空间图4.8建筑内外空间转化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为满足新的功能需求,通过水平划分、垂直划分、新建内庭院的方式将建筑内部的大空间分隔成较小的空间并加以利用,在传承原有建筑风貌活力的同时提高建筑内部空间使用率和灵活性。
(图4.9)a.水平、垂直划分空间 b.新建内庭院划分空间图4.9建筑空间化整为零方法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建筑立面的更新建筑空间的提升将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构建功能和文化多元的城市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的活力。
基于空间组合关系的改造,针对首钢启动区部分建筑风貌需要修缮和单调的问题,可通过建筑立面更新、推广绿色建筑、构建与建筑融合的慢行系统等方式提炼和传承建筑的风貌特征。
(图4.10)图4.10建筑立面更新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通过对首钢启动区建筑立面的测量可知,桁架结构的厂房均以6m为一个结构单元(图4.11),模数化单元重复的特征使启动区的建筑立面风貌呈现较强的韵律感,在建筑更新中需要传承。
图4.11首钢启动区建筑风貌要素特征——单元重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首钢启动区原有建筑的建筑材料多为米白色系,原有建筑的更新应遵循设计导则的要求,在进行更新过程中应通过材料的对比继承原有的立面虚实比例关系,鼓励使用米色石材、白色或浅灰色花岗岩、透明玻璃等材料,避免使用深色涂料或大面积颜色艳丽的石材。
4.3.3新建建筑修补与加建的风貌规划针对新建建筑,提炼原有工业建筑的典型要素作为建筑的构成语素。
注重对新旧建筑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建筑形式的协调。
新建建筑通过应用单元重复的模数化元素和呼应周边既有厂房的体量及立面等元素的特征,是新建建筑的形式与原有建筑协调统一(图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