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风貌特色引导

建筑风貌特色引导

二、建筑风貌特色引导(一)建筑风貌特色思考●面对全球化下的城市发展——我们需要新的价值理念●面对建筑的功能主义泛滥——我们需要新的建筑主义●面对玉溪的历史与未来——我们需要重塑建筑的DNA(二)建筑风貌塑造的理论借鉴(1)黑川纪章的共生理论黑川纪章:“新时代建筑的目标是普遍的秩序与地域文化的共生”。

共生理论的哲学体系——以东方佛教哲学为本体,同时吸取西方哲学的整体结构、生命哲学等思想,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

共生理论的价值体系——以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对抗全球化下价值观的普遍化,突出多元融合。

代表人物:黑川纪章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

(2)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主张塑造具有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三)玉溪建筑风貌塑造(1)价值观取向前文分析过,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城市面临的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两难选择,屈从于功能主义与机械理论的建筑模式与城市发展思路必然使城市特色最终丧失。

但我们却又生存在一个这样的时代,无法再来一次建筑风貌的“文艺复兴”,由此,要形成特色的建筑风貌首先是要与城市的内在精神进行对话,特别是价值观取向,最终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标准。

●聂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红塔精神——“山高人为峰”、勇于攀登为代表的时代开拓精神;●四大价值取向——多元融合;人性尺度;价值回归;人文关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确立玉溪的新城市主义——重建传统价值标准的时代精神。

(2)建筑风貌DNA玉溪特色产业体系结构规划图从现状建筑风貌分析中可以得出,玉溪的建筑风貌有四个核心DNA,即灵魂DNA——与音乐无距离;生态DNA——与水无距离;文化DNA——与世界无距离;时空DNA——与历史无距离。

我们提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玉溪新建筑DNA——水韵共生。

其核心思想为将水之柔,音之美融为一体,以水形画音韵,强调两者的共性元素,包括水滴-音符、波浪-乐谱、海洋-交响交融。

未来玉溪建筑风貌共生形态三大要素:●水滴——舞动音符把水与音符的点状形态通过建筑外墙及装饰进行表达,力求简洁明了,作为玉溪未来建筑的一种共性标志之一。

音符、水滴的建筑符号运用●波浪——流动乐章强调建筑的流动性及柔美曲线的形态塑造。

同时,用绿色的波浪与水的乐曲打造各种开放空间,体现了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人在其中行走的舒适性,连续的绿地,连续的木栈道,让人能享受到与自然完美亲近。

●海洋——绽放的交响根据植物的生态共生性,用代表海洋的花海与代表音乐的建筑共同合奏未来建筑与空间环境的交响乐。

重点布置在城市入口形象展示区及建筑半开放空间区。

(3)生态城市的低碳建筑现状居住区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布局导致建筑第五立面的景观杂乱无章;屋顶空间利用度不足,导致城市总体第五立面的灰色基调。

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已经占了总排放的48%,远远高于交通与工业,因此未来生态玉溪的城市建筑必须转变建设理念,实现再生能源利用的模式转变,从光热模式向光伏模式的利用模式转变,具体行动如下:●低碳建筑模式——公共建筑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行动●低碳社区构建——居住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行动●“绿色的城市”——第五立面绿化行动目前我国对光电建筑的建设应用已经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同时,我国其他地区的光电建筑实践已经有成功案例,如:中国太阳城——山东德州的再生能源之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投入应用。

但未来光电建筑的发展仍需突破三大门槛,即补贴门槛、成本门槛、观念门槛。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突破:通过联网规模供电突破补贴门槛;对初期投入补贴突破成本门槛;实行开发引导,理念推广突破观念门槛。

(四)重点地区建筑特色引导疑问:理念推广阻力——是经济不能、政策不能还是技术不能?回答:科技革新——光伏发电民用技术成熟,生态建筑的未来支撑。

成本降低——接近一元一度价格,初期投入每平方米增加230元,但可无限利用,与传统能源使用成本相比相对较少。

目前屋顶绿化成本降低,已至150元/平。

(1)现代都市风貌区现代城市的发展是未来趋势,将城市的水运用到新城是体现形象设计的重点,本区强调现代建筑风貌,处处要体现追根溯源。

1)屋顶:屋顶往往是建筑最具特色及表现力的部位。

鼓励发展台阶式和双层结构屋顶,强化玉溪建筑的生态特色。

台阶式屋顶的退台部分渐渐接近街道空间,有利于改善街道视觉环境,而且有助于加强沿街纵向景深和层次。

同时“空中花园”的绿色屋顶供人们休息,使空间贴近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双层结构屋顶在解决隔热、遮阳、减少热洗手,改善室内微气候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双层屋顶结构内层采用轻质、有良好的隔热和遮阳性构件,以及绿色植物的有效引进等方式,外层屋顶可使用太阳能光伏板,通过不同的造型塑造丰富的外层屋顶结构。

2)立面:力求以一种规律统一整栋大厦或建筑,细节上局部的水滴或者水晶造型,体现水汇流成源的概念,借助这种整体性和规律性来舒缓底部的丰富,彰显屋顶的表现力。

3)底界面:要求该区建筑底部空间与街道空间或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通过底层架空或悬挑等方式,形成连续的交往和休闲空间、强调底界面的公共性。

4 )建筑材料:由于材料的不同表现特性,提倡通过相互组合达到对比的效果。

如花岗岩的稳重、富丽可对比于玻璃的轻巧;金属材料的细腻、华美可对比于混凝土的朴实、雄壮等。

为了突出本区建筑生态化的特点,在“簇状”发展的高层建筑群,鼓励用玻璃幕墙上突出石材装饰的特点,在“线状”发展的高层建筑群,鼓励以石材为主的高层建筑。

玻璃幕墙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电板替代过渡,减少传统玻璃幕墙的使用,从建筑上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模式。

5)建筑色彩:基调色以浅色调和淡雅的色调为主,强调色的面积控制在15%。

(2)生态文化风貌区此区是表现玉溪生态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重点区域,形态要追求流动与曲线的优美,风格可适当创新,色彩力求丰富变化,公共建筑可整体使用强调色,凸显文化与生态的氛围。

本区应重点把握两种不同景观类型的建筑特色。

1)山体景观的建筑特色引导A 、整体控制原则山体建筑的群体布局应考虑山体与城市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在城市重要视点处的景观展开面,必须通过建筑群体的合理布局保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本区靠五垴山、玉枕山建筑整体控制应符合以下原则:●以城市自然环境形态的保护和整体设计来限制开发与建设,严格控制容积率;●根据总体景观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强化山体形态及城市轮廓线的起伏;●统一建筑风格和色彩,重点部位部位强化特色。

B、体量和高度的控制原则●山体建筑的高度和体量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山脊线。

当建筑与山体距离较远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建筑高度和体量可以适当放宽一点;当建筑离山体较近时,建筑高度不宜太高,体量不宜过大。

当山高为100米,视角为20度时,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

近景定为视点和山体的距离为70米,看到山体的3/4,随着建筑和山体距离的变化,可以建25米以下的建筑;中景定为视点和山体的距离为140米,看到山体的1/2,随着建筑和山体距离的变化,可以建50米以下的建筑;远景定为视点和山体的距离为210米,看到山体的1/4,随着建筑和山体距离的变化,可以建75米以下的建筑。

●从竖向上考虑建筑与山体的关系,需要着重处理山体轮廓线与建筑轮廓线的关系。

建筑轮廓线过于平直会显呆板,不能与山脊线形成呼应;当建筑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线对抗时,会造成紧张;当建筑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线呼应时,能形成平衡和谐的美感。

●在容积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局部建筑高度上有所突破,本地块中其他建筑高度可相应降低,这用个别建筑升高的方法既可以满足显山的要求,又使建筑群形成一个视觉中心。

这时需要特别注意山体制高点与建筑制高点的关系。

C、形态要素的控制原则屋顶:山体建筑的屋顶要给予高度重视。

长度过大的平屋顶尽量做到高低错落,以免造成屋顶轮廓生硬。

特别提倡轻巧的屋顶形式或坡屋顶、退台式屋顶,还有屋顶覆土的形式都能与山地形态协调较好。

立面:为了突出山体建筑的特色,使建筑融于山体这种自然环境中,可以尝试仿生建筑的形式,如引入流动、曲线要素,以体现生态城市的特征。

另外,在立面上开洞,透出山体的形态也是取得建筑与环境对话的好途径。

底界面:山地的坡度为建筑造型带来多种可能性,特别是建筑底层的处理手法。

往往有架空、悬挑、降层等手法,使建筑适应山形。

建筑材料:山体环境为建筑提供一个自然背景,建筑材料一般采用与自然背景相协调的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局部可用面砖和涂料。

建筑色彩:山体建筑的基调色以清新自然的浅色调和高雅的色调为好,屋顶的色调以沉稳色调为好,色相可以为蓝灰或砖红。

强调色不应超过20%,色调以暖色调为主。

2)滨水景观的建筑特色引导A、整体布局原则●水系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新的景观视角,水系有对岸景和纵观景两种。

根据这两种视点的要求,本区的滨水建筑群体布局大体可分作三种类型,即分散型、线型和集聚型。

●在大范围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滨水环境中,如,聂耳湖滨水区,建筑群宜呈分散型布局。

根据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要求和功能特点,成簇、成组作分散的组合形式,使建筑融于自然景观之中。

●沿水系岸线展开的建筑群宜呈线形布局,这是由于水与地的边界本身具有“线”的形态特征所决定的。

如玉溪大河、东风大沟两条主干水系两侧,要求注意不同功能建筑的组合和穿插,形成相互交替的功能区,建筑形态交替变化,形成丰富的滨水建筑景观。

●在一些重要滨水节点,滨水建筑组可以围绕中心空间布置,形成聚集型的组群形态。

集聚型的布置容易形成某一地域甚至城市本身的标志,形成具有强烈领域感、归属感的建筑群体。

规划中的生态文化区核心区建议采用这种布局方式。

B、体量和高度控制●满足腹地的观水需求滨水建筑以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同时滨水地块的容积率也要比同地段低一些,高强度开发只能破坏滨水自然环境的优势。

建筑高度控制除了能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和优美的天际线以外,还要考虑腹地的观水需求。

使建筑高度从临水处向外逐渐增加,保留足够的开口,使通向水面的视线不受阻隔,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河宽对高度与细部的影响滨水建筑的高度要考虑河流的宽度。

不同宽度河流水系形成的视觉效果可以分为三类,即看清建筑细部、看清建筑层次和看清建筑轮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