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探究之民族文化融合引言: (3)发展脉络: (3)远古: (3)先秦: (4)秦汉: (4)魏晋南北朝: (5)隋唐: (6)宋辽夏金元: (6)明清: (6)民族融合的特性: (7)参考文献: (8)引言: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绝非自我禁锢。
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民族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和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民族必然会消亡。
民族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民族从地球上消失,而是指民族之间的差别的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融合。
民族消亡之时,正式民族融合之时。
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中华民族之一大特征。
”我想沿着时间的顺序,从远古至清代,简略分析一下在这历史岁月中的名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由于史料真的非常多,我也不能面面俱到,我自己选择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发展脉络:远古:从远古洪荒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神州大地上。
当中华先民开辟草莽、创造物质文明之际,文化的创造也同时开始了。
大量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溯源,不是单源而是多源的,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西南高原、北方草原······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华文化的曙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
迄今为止,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400多处,它们遍布中国25个省。
从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马坝人、大荔人、柳江人、河套人至山顶洞人,在一百多万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进行了艰苦的劳动。
在这一时期,对于文化,主要是以形成为主,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工具,山长水远,各种民族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但在这一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成就,比如:制作石器的技能,使用明火,在晚期,有发明了远程弓箭。
大约于公元前六七千年,中国古文明史从晚期智人的旧石器时代进入了全新的新石器时代。
比较著名的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根据古史传说,在国家形成之前,黄河与长江流域主要分布着三大集团。
黄河中游为华夏集团,其著名首领有黄帝、炎帝、帝喾、祝融、尧、舜、禹。
江汉流域以及长江以南为苗蛮集团,其著名首领有女娲、伏羲。
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为东夷集团,其著名首领有太昊、少吴、伯益、蚩尤。
后来,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包括蛮、夷、戎、狄。
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各个民族之间的就有很多共同点了。
以陶器制作为例,他们惊人的相似就是彩陶制作。
西喇木伦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彩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无论从制作上还是某些风格上都有极其相似之处。
该地区的小河沿文化与内地的大汶口文化更有许多一致性,如石器镂孔技术、彩陶图案基本主题与技法、单人葬于男女合葬墓、文字符号等。
······还有很多相似的文化,以及包括石器的制作等方面。
从仰韶文化晚期考试,经过庙底沟二期文化至河南龙山文化,与其同时存在的是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这个阶段,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交流进入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在两大集团的居民不仅在文化方面频繁交流,而起出现了民族迁徙交错杂居的现象。
然而,在那个时期,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基本是通过军事占领和强迫的方式进行的。
所以我国历史上的黄帝和炎帝的战争、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与共工的战争等战争就发生于之一历史时期。
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战胜居于海岱地区的东夷部落集团后,东夷诸氏族部落逐渐被纳入到华夏族系之中。
先秦:在这一时期,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形成。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精美的玉器与青铜器;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上衣下裳、宽领广袖的服饰;执干戈、挥羽筋的文舞和武舞;瑟笙管钟磬鼓齐奏;最早的散文与诗歌;开始从宗教意识里脱颖而出的哲学······在当时,先进的华夏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了纽带作用。
那春秋时代的“用夏变夷”的说法人,如晋“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遂于之联兵、通婚,并有魏绛“和戎”之举。
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夏”。
齐国强盛之后,融合东夷于其中。
燕国随着实力的增强,也将华夏文化传播到辽河流域。
秦国本属于“戎狄”,后来不仅自己“华夏化”,而且融合了羌、巴等民族。
楚国贵族大多熟知北方文献,动辄引经据典,称引最多的是《尚书》、《军志》和《诗经》。
总之,在频繁的文化交往中,华夏民族的典章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作品逐渐传播到各个民族。
当然,文化的融合从来就是双向运动的。
早在夏代,“四夷”乐舞就对中原传声了影响,西周时春官宗伯之下就设立了旄人等乐宫。
春秋战国时代,女娲、架瓠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神话传说人物,后来在文化交流中,这两位神祗为华夏文化所接受,以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架瓠最后也变成了盘古。
到了战国,特别应该提到的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是一个不仅对三晋,而且对整个中华文化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倡导采用“胡服”,废除传统车战,改学骑射。
赵武灵王的这种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华夏文化和胡族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
、先秦时期是华夏文化如连锁反应般辐射、膨胀、融合、交汇的时期,为秦、汉“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大一统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众所周知,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
而且,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众多措施:皇位世袭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王的统一文字的做法更是非常的高明。
这也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且不至于失传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文字,进行历史信息的解读,对于当代去理解过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然,我能把这个作为探讨的重点,我的着重点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还是这一点,在统一了文字之后,在国家领域内的文化传播更加的便利,所以民族文化融合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
继秦而起的汉朝,也是一个强大兴盛的国家,两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向前发展。
对大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直接管理,将鲜卑、乌桓、月氏、羌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统统划归了统治版图。
国家的聚合力达到了历史的一个高潮,在这种统一的局面下,可想而知,民族文化的融合将加快。
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史的一件最为重大的事情,就是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虽然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进行了焚书坑儒。
但是并不妨碍到了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从此以一种昂扬的姿态,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当然,也从大汉民族传播到了其他的民族。
儒家文化已经进行了改造,具有很强大的普适性,所以,文化“入侵”十分迅速。
林格尔古墓中壁画中的“圣贤”、“孝子图”,北疆各郡县的官吏,大多都通晓儒家经典······都是各个民族学习汉文化的结果。
同时,像铁器、汉朝的官吏制度等都被其他民族学习。
当然,其他民族对秦汉的影响也不能少。
两汉时代,对中原影响最大的就是匈奴的音乐“胡笳十八拍”。
汉末大乱,蔡文姬在逃难中被掠到匈奴,度过了12春秋,在回朝的时候,写下了此曲。
《胡笳十八拍》原本是一首琴曲,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
胡笳传入后,颇受中原士人的喜欢。
魏晋南北朝:自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几百年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政权分裂、战争频繁,中国社会处于大乱动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随之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交融,各个民族的文化彼此影响、吸收和交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汉文化的震荡交汇,在冲突中走向了融合。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月氏、羌、羯(史称“五胡”),由于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期和汉族的交往,逐渐走向定居的农业生活,陆续向内地迁移。
魏晋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于他们的控制和补充内的劳动资源,也常常招引和强迫他们入居内地。
如284年有匈奴族两万九千三百多人迁到今山西一带。
286有匈奴族十万多人迁到今陕西一带。
这些胡人,虽然语言、生活习惯都和汉族不同,但是,一旦出现杂居的状况,就很容易相互影响,他们的存在,对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推动了内迁各族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不断进步。
5世纪初统一中国北方的拓跋鲜卑在汉化的表现上更加的突出。
为了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可以摆脱柔然的威胁。
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贵族、文武百官以及士兵20万,自平城迁都洛阳。
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学习汉族的种种制度。
正是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少数名族迅速的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的精华部分,让自己的政权不断壮大,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隋唐:当辉煌一时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被历史的尘埃封盖,欧洲文化在罗马教会与封建诸侯严酷统治下处于低谷之时,在东方,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却正在经历着最鼎盛的士气。
隋唐文化涵容百川、吞吐万象,充满了新生力量。
隋唐时代的统治者提倡“华夷一家”,弥漫着一种融通互渗的宽容、融洽的气氛。
所以,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接触更显得活跃。
帝国的统一和空前强盛,大一统文化组织的强劲发展,是这一时代的才子学人、能工巧匠创造出了惊人的文化成果。
隋唐是诗歌、书法、绘画、雕塑的大发展时代,也是史学、医学、科技等发展的鼎盛时期。
此番而来,隋唐对于各个民族的印象是全面而充实。
自六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突厥汉国雄踞大漠南北。
隋朝末年,大批汉人为了躲避战乱流亡突厥,其中就包括众多文人学士,这些人在突厥中积极传播汉文化。
当时李渊自太原起兵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不得不笼络突厥,李渊亲自修书给突厥可汗。
李渊当时担心用字不当会达不到笼络突厥的目的,这说明突厥统治集团对中原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
继突厥之后,回纥也同样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
据记载,突厥采用了唐开元历法,知道9世纪中叶西迁后仍继续使用。
在出土的《铁尔痕碑》、《牟羽可汗碑》、《保义可汗碑》等碑文中,皆有汉字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