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十年代诗歌

九十年代诗歌


曾卓
代表作: 《悬岩边的树》
曾卓是抗战时期的“七月派” 诗人之一,1955年因“胡风事件” 株连被迫停笔。1981年出版的诗集 《悬岩边的树》,表现了一个革命 者被革命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 以及复归后的喜悦和激动。
曾卓《悬岩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Hale Waihona Puke 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伊沙《崆峒山小记》 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 是非常不同的——
上去的时候 那山隐现在浓雾之中
下来的时候 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像是两座山 不知哪座更崆峒
不论哪一座 我都爱着这崆峒
因为这是 多年以来——
我用自己的双脚 踏上的头一座山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三个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北岛《回答》(1976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新生代诗人接受了西方后现代 主义的“解构”理论,他们的创作 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反 对崇高,强调表现平淡无奇的日常 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 命体验。
语言上的特征为反意象、反修 辞、口语化。
韩东《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镀金的天空”:以诡异的感觉 揭露被粉饰的现实。 “我不相信”:表现出激烈的 反叛情绪。 “新的转机”:乐观情绪和对 未来的使命感。
舒婷
代表作: 《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和其他朦胧诗人不同,舒婷表 现社会现实的诗较少,主要以自我 感情世界为表现对象,长于抒写女 性独特的情绪体验。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艾青《鱼化石》片断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朦胧诗” 代表性诗人:舒婷、顾城、北 岛、江河、杨炼
北岛《迷途》(1986年)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韩东《我们的朋友》(片断) 我的好妻子 只要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朋友就会回来 他们很多人都是单身汉
他们到我们家来 只因为我们是非常亲爱的夫妻 因为我们有一个漂亮的儿子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价 值,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生态 度和行为原则。
牛汉
代表作: 《半棵树》 《华南虎》
牛汉《半棵树》(1972年)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 朦胧诗借各种意象含蓄地表达 对社会、对生命的认识,主要以 “文革”动乱为背景,表达对当代 社会灾难的反思和批判。
以人道主义思想批判动乱年代 的荒诞现实,表达对祖国和人民命 运的关切,追求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也表达了那一代人的迷惘和痛苦。
我的动作被剥夺了 我的声音被剥夺了 我被叛卖,我被欺骗 我被夸耀和隔绝着 与民族的灾难一起 与贫穷、麻木一起 固定在这里 陷入深思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 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真理 代言人”的角色和他们的强烈的使 命意识,主张更直接和具体地反映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状,并用口语 来表达。
韩东《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 1、“归来”的诗人: 艾青、曾卓、牛汉等 2、“朦胧诗”诗人群 北岛、顾城、舒婷等 3、“新生代”诗人群 韩东、于坚等
“归来的歌” “文革”结束后,一大批从五 十年代开始停笔的诗人,如艾青、 牛汉、曾卓、流沙河、辛笛、陈敬 容等复出诗坛,写下了大量积淀着 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这些诗 作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忧思,标 志着“五四”时代开启的现实主义 诗歌传统的复归。
岸”:依靠,归宿 “风”:动力 “灯”:光明,信念 “风暴”:时代与社会因素
矛盾心理:抒情主人公既体现 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又怀有对感情 的深深依恋。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呵
于坚《0档案》(尾)
卷末(此页无正文) 附一档案制作与存放 书写誊抄打印编撰一律使用钢笔不褪色墨水 字迹清楚涂改无效严禁伪造不得转让由专人 填写 每页300字简体阿拉伯数字大写分类鉴别归档
类目和条目编上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按性质内 容分为 A类B类C类编好页码最后装订之前取下订书针 曲别针大头针等金属用线装订注意不要钉压 卷内文字 卷页要裁齐压平钉紧、最后移交档案室清点 校对无误 由移交人和接收入签名按编号找到他的那一 问那一排 那一类那一层那一行那一格那一空放进去锁 好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回答》作于1976年,被称为 “一代人的呼声”。 警句开头,“通行证”、“墓 志铭”两个构成强烈对比的意象, 充满悲剧感和思辨色彩,是对荒谬 时代的概括,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
关上柜子钥匙旋转360度熄灯关上第一道门 钥匙旋转360度关上第二道门钥匙 旋转360度关上第三道门钥匙旋转360度 关上钢铁防盗门钥匙旋转360度 拔出
《0档案》模仿档案的文体格 式,全诗300多行,通过对一位活 了30年的人的档案的展示,呈现了 他的出生史、生长史、恋爱史、日 常生活的过程。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970年
三个主要意象:树、风和森林。
树的现状: 远离森林,生存在悬崖边,承 受着风的吹袭,弯曲,倾斜。 边缘化、危险、孤独、磨难。
它的姿态耐人寻味: 倾跌,或飞翔:毁灭,或得救。 实现自我救赎、精神超越的一 念之间。
《悬岩边的树》作于“文革” 时期,是受难的一代革命知识分子 命运和精神状态的写照。风显然指 政治风暴,悬岩指受难者所处的危 险社会情势,悬岩边的树指遭受极 左政治摧残的作者这样的革命知识 分子。
它既表达了回归集体的愿望, 也体现了逆境中不屈的人格力量。 树的意象蕴含着对命运的慨叹、 生存欲望、生命意志、对未来的信 念和乐观精神。让人看到苦难中的 超越精神。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杨炼《大雁塔》 我被固定在这里 已经千年 在中国 古老的都城 我像一个人那样站着
他们拥到厨房里 瞧年轻的主妇给他们烧鱼 他们和我没碰三杯就醉了 在鸡汤面前痛哭流涕 然后摇摇晃晃去找多年不见的女友 说是连夜就要成亲 得到的却是一个痛快的大嘴巴
于坚《尚义街6号》片断 尚义街6号是男性大学生的宿舍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一个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象一群涌进罐头的鱼 打开烟盒 打开许多天的心事 墙上钉着于坚的画 许多朋友不以为然 他们只认识梵高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树的身体被雷电损毁了一半, 但它残缺的身体仍然旺盛地活着。 雷电也没有善罢干休,仍伺机再给 它致命的一击。诗作蕴含着对峙形 成的张力。
《半棵树》比《悬岩边的树》 包含着更激烈的冲突,“半棵树” 也比“悬岩边的树”更富有命运和 性格的悲剧性,象征着顽强的意志 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
象征手法一般以具体的形象暗 示人的主观情绪和思想倾向,以某 种相似性或相关性来沟通二者。
船和岸的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 到人生的际遇或情感的历程。
诗是什么 诗用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思想。
诗是个人困境和生存焦虑的强 烈表达。
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观察 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并由此获得 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由外在描摹转向表现丰富、复 杂的内心世界; 追求意象化,重视象征性; 诗歌内涵具有多义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