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针菇生产工艺流程

金针菇生产工艺流程

金针菇的介绍工艺流程一、金针菇的介绍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英文为:"Eniki Mushroom ",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的食用菌.据分析,金针菇中含有18种氨基酸,每100克干菇中氨基酸的总量为20.9克,其中人体所必需的8中氨基酸占44.5%,高于一般菇类,尤以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成分最高,分别为1.024克和1.231克,有益于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被誉为“增智菇”或“智力菇”。

另外,金针菇中含有的抗癌活性物质扑菇素,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智力发育。

经常使用金针菇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治疗肝脏及胃肠道溃烂等疾病。

二、金针菇的生物学(一)形态特征金针菇有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构成。

1、菌丝体金针菇的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枝,锁状联合。

2、子实体金针菇子实体丛生,极少单生。

单个子实由菌盖、菌褶和菌柄等部分构成。

人工栽培菌柄细长,直径0.3—0.4cm,长15—20cm,脆嫩、淡黄或白色,无绒毛或少绒毛。

(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1、幼蕾期金针菇的子实体刚分化形成,大小像米粒,一般成堆或成团。

2、菌盖分化期子实体大小像绿豆粒,圆形,长度1—2cm。

3、菌柄分化期菌柄在菌盖下面逐渐形成,子实长度3—5cm。

4、成形期菌盖、菌柄逐渐生长,菌盖直径5—10mm,子实体长度5—10cm。

5、商品期菌盖半球形,菌盖直径10—20mm,子实长度8—18cm。

6、开伞期菌盖平展。

7、老化期菌盖完全平展,菌肉组织老化,散发出大量孢子。

(三)生长发育条件金针菇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外部条件。

主要有营养度、温度、湿度、光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酸碱度等方面,这6个方面对金针菇栽培产量及品质起决定性作用。

作为生产者认真掌握这些生长条件,对栽培成功、稳产、高产是必不可少的。

1、营养金针菇是一种腐生菌,其菌丝体分解木材的能力较弱,坚硬的木材伐后达到一定的腐朽程度才能适合金针菇的生长。

金针菇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可分为碳源、氨源、无机盐和生长素四大类。

①碳源碳源是金针菇最主要的营养源,是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及生命活动力的能量素源。

金针菇能利用木材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和糖类等化合物作为碳源。

常用的碳素营养以淀粉为好,其次是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

富含农作物纤维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几乎都能被用来栽培金针菇,如棉壳、玉米芯等。

锯木屑以阔叶树的木屑较好,不同树种的木屑对金针菇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经堆积的陈旧木屑比新鲜的好。

②氮源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核酸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在有机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氮源的数量对金针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金针菇可以利用多性氮源,其中以有机氮最好,如蛋白胨、天门冬酰胺、谷氨酸、尿素、牛肉浸膏、酵母浸膏、麦芽浸膏等。

无机氮中的铵态氮,如硫酸铵也能利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如硝酸钠、亚硝酸钠利用最差。

在大面积生产中,以麸皮、细米糖、玉米粉、豆粉和饼肥为主要氮源。

培养料的碳氮比列以30:1为宜。

③无机盐类无机盐类是食用菌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主要功能是构成菌体成分,作为酶的组成部分,调节氧化还原电位和酶的作用、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和ph值。

金针菇生长发育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类,其中以磷、钾、镁最为重要,如镁或磷酸根离子对金针菇生长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生产中常添加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或过磷酸钙等作为主要的无机盐营养。

各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钴、钼等元素对金针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也是必需的,但用量极微,普通原料以及水中的含量已能基本满足需要,一般不再另外添加。

④生长素金针菇生长发育中还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生长素。

生产素是一种制微生长和调节生长的有机物质。

金针菇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天然缺陷型,因此必须添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才能加快菌丝的生长速度。

一般在培养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含量较多的麸皮和米糠,即可解决金针菇所需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但要注意维生素B1不耐热,高于120℃时容易迅速分解,因此高压菌压力不宜大于0.15兆帕。

2、温度金针菇是低温度结实性菌类,是食用菌中最耐寒的品种之一,故有“冬菇“之称。

其孢子在15—25℃是大量形成,并萌发成菌丝。

菌丝一般能在3—34℃条件下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2—25℃。

3—4℃市菌丝生长缓慢,-21℃温度下短时不会冻死,一旦恢复至适宜温度,又会正常生长。

但金针菇对高温的抗性较差,在30℃时菌丝尚能萌动,超过34℃菌丝就停止生长。

金针菇子实体形成与生长阶段要求较低的温度,在5—20℃时可形成子实体,最适温度是12—15℃,以13℃子实体分化最快,形成的数量也较多。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偏低时,子实体生长健壮,品质好;温度偏高则子实体瘦弱,柄细盖薄、品质差、货架寿命短。

3、水分和湿度金针菇的子实体和菌丝体均含有90%左右的水分,属喜湿性菌类,抗旱能力差,金针菇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

适于菌丝生长的培养基含水量为65%左右,低于60%时,菌丝生长细弱,且不易形成子实体;含水量过高则基料通气不良,因缺氧引起菌丝呼吸作用减弱,抑制金针菇的生长发育。

金针菇生长不能向子实体上直接喷水,所以实际配料时含水量达到65%为佳。

菌丝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为宜,因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易引起杂菌滋生。

子实体生长需要较高的水分环境,原基形成时空气相对湿度为85%左右,生长发育阶段要提高到85%—95%。

根据外界室内温度变化,应随时调节空气相对湿度以符合金针菇生产湿度的要求。

4、空气金针菇是好气性菌类,必须在有充足氧气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

氧气不足,菌丝体活力下降,菌丝呈灰白色。

菌丝生长阶段,要注意培养室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据研究,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决定菌盖大小与菌柄长度的主导生态因子。

一般子实体形成后,菌盖直径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变小,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就会抑制菌盖的发育,达到5%就不能形成子实体,二氧化碳超过3%可促进菌柄的伸长,而且菌体总量增加,但超过5%时反而会抑制菌柄的生长。

由于市场需要小菌盖、长菌柄的金针菇商品,在生产中可适当调控菇房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5、光照金针菇是厌光性菌类,菌丝在完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正常,而且幼小的原基也能形成,但在完全黑暗条件下,金针菇虽然能形成原基,菌柄也能伸长,但长的慢且小或不能发育形成菇状,因此,适宜的光照是促进子实体发生和成熟所必须的。

经观察,金针菇在100勒光照下,菌丝生长速度要比完全黑暗环境下快,生长势强,菌丝洁白、整齐。

但光线过强,则菌柄短,菌盖开伞快、色泽深、绒毛多、商品质量严重降低。

生产中根据金针菇有趋光性的特点,当菇柄长至8—10cm时,可使菌柄成束向上生长,提高商品率。

6、酸碱度(PH值)金针菇需要微酸性的培养基,在PH值为3—8.2时菌丝都可以生长,但以PH值5.5—6.2为最适宜。

出菇期间以PH值5—6为最佳,产菇量最大。

三、工艺流程原料堆制筛料配比上料一次拌料加水测含水量二次拌料混均测含水量三次拌料贮料装瓶(袋)盖盖装框上车装灭菌柜封门送汽灭菌排冷凝水排冷空气升压计时保压保温灭菌柜降压、降温(自然)压力为0.05以下微排气到零开启柜门降温80℃出柜冷却室降温冷却室净化接种室净化接种养菌搔菌出菇室保温控温催蕾抑菇套筒育菇采收液体菌种1、筛料木屑在生产前应堆制3—6个月使其有害成份挥发,第一天下午将第二天生产的原料备齐,首先锯末过筛,粗细搭配好,2—3mm粗锯末占20%,1.5mm以下细锯末占80%,防止过细影响透气,过粗保湿不良,出菇数量减少,其次将第二天生产所需用的塑料瓶、专用框放置生产车间摆放框内,12点前必须装入灭菌柜,接种与装瓶工序要错开。

2、配方a、锯末40%、棉籽壳30%、麦麸20%、玉米面8%、石膏1%、石灰1%b、锯末35%、棉籽壳35%、麦麸25%、玉米面3%、石膏1%、碳酸钙1%(台湾配方)c、棉籽壳85%、麦麸10%、玉米面3%、石膏1%、石灰1%d、棉籽壳40%、玉米芯30%、麦麸28.7%、过磷酸钙0.1%、轻质碳酸钙1.2%3、拌料标准按原料配比倒入拌料机干拌3—5分钟加水,每斤干料加入约110—120斤,料的含水量为63%。

测含水量时从出料口取料,不准将手伸入拌料机取料,将料用手握紧,有水渗出不滴下即可,加水后拌料5分钟,进入二、三次拌料,再测含水量,保证料含水不低于63%。

装瓶(袋)根据瓶(袋)的装料量,通过出料口控制出料量。

4、装瓶、袋标准1、装瓶标准:标准瓶装料高度13.5cm,干料重280g,装时料面压实、平整。

2、装袋标准:17×33cm折角袋装料高度13cm,干料重300—350g,装时料面压实、平整。

5、灭菌标准装完的瓶(袋)送入灭菌柜高压灭菌,关好门后,通入蒸汽,其操作规程如下:a、通入蒸汽后,打开排气阀,使排气阀处于半开状态,待温度升至103—105℃,关闭排气阀,同时打开灭菌柜底部排水阀,排水阀处于微开状态至灭菌结束为止。

b、当灭菌鬼压力表升到0.11Mpa,温度升至12l℃时,开始计时,以灭菌柜温控系统为标准,维持90分钟,灭菌结束,停止供汽。

c、灭菌柜冷却降温,待压力降至0.05Mpa以下时,微开排汽阀,傻柜内蒸汽充分排尽,压力表为"0"时河打开柜门,温度降到80℃左右时出柜,将灭完后的菌瓶(袋)带框移入冷却净化室降温,待瓶(袋)内温度降歪15一25℃以下时进行接种。

6、液体制种标准接液体菌种生产工流程进行操作。

7、菌瓶 (袋)接种标准净化接种室标准:净化接种室经空气净化、紫外线杀菌同时运行40分钟后,接种人员才能进入工作区接种,进入接种室按净化室操作规程运行,接种期间保持地面湿润,避免尘埃粒子飘浮空气中,提高污染率。

每隔15天用平皿对接种净化室作无菌检测。

1、人工接种每小时接800瓶(袋),每瓶(袋)接种量20—25ml。

2、引动接种机接种每小时接2000瓶(袋),每瓶(袋)接种量20—25ml。

8、养菌标准菌种定植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菌丝生长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60%,室内无垃圾死角,杂菌及时清理,每周用来苏儿进行一次次消毒。

9、搔菌标准所谓搔菌就是用搔菌机(或手工)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这是促使菌丝发生厚基的重要措施,通过搔菌可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整齐发生。

10、出菇管理1、催蕾:搔完菌后的瓶(袋)移入出菇室,出菇室温度控制在13一14℃,空气湿度95%,防止培养基表面干燥,影响菌丝恢复,影响出菇质量及出菇数量。

催蕾的前3—4天一定要保持好湿度,经5一7天培养基表面出现透明近无色的水滴,这是原基出现的前兆,加强室内空气交换,每天更换新风2次,每次1小时,3—4天原基大量形成,催蕾管理结束,此间管理很重要,加强温、湿、风三者的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