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欧洲文明”涉及的“欧洲”,并不简简单单局限于地理意义上“欧洲”,而是一种文化范畴的“欧洲”,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呈辐射状,譬如欧洲移民建立的美国,以及她“自由”、“民主”的思想,实际上是对欧洲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因而了解世界文明,很难不从欧洲开始。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应当算作古希腊,尽管两河流域文明中一些先进的东西也流向并影响了古希腊地区。

在悼念雅典城邦阵亡英雄的一次集会上,伯里克利发表了一番演讲,体现了希腊的民主和法制思想——当然,这种民主思想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便是死于这种民主。

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凭借武力取得希腊控制权之后,继续向东方扩张,征服了小亚细亚、波斯、北非,乃至印度,不过他病逝时年仅33岁。

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极大地推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并成为哲学的集大成者。

此后希腊国运堪忧,直至被罗马人征服并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相对于古希腊的一千年(前1000年至公元前末),古罗马的历史时期也是大致一千年(前500年至后500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历史学家热衷于比较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力,关于这个问题,应当有分寸地进行比较——罗马的遗产以实物居多,而希腊则留下思想和精神。

同希腊分散的城邦自治不同,罗马人靠战争不断扩大版图,征服的部落多了,并且这些部落逐渐拥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贵族和平民区分开来,形成类似元老院的组织,便是罗马共和制的开始。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著名的领袖人物——恺撒和庞培,罗马征服了东至土耳其的大片土地。

恺撒后期逐渐被元老院孤立,他便自封为“独裁者”,也就是“行政长官”。

恺撒遇刺身亡后,养子屋大维自封为皇帝,改共和制为帝制,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此后尽管罗马帝国有几次中兴,但总体上是一个逐渐消亡、逐渐衰微的趋势,直至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东西罗马分治起源于戴克里先皇帝,随后的君士坦丁大帝索性直接将罗马国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形成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衰微原因有二:一是松散的行省自治,缺乏统一的精神;二是财富的大集中,导致行为的腐化堕落。

此外,还有日耳曼人的崛起,这是外因。

罗马留给后人的财富:1.政治、行政经验(行省建制、中央统治、分省管理);2.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提出基于对古罗马的研究);3.大量实物(公共建设、民用设施、雕塑)。

罗马文明弱于希腊文明的地方,在于文化、思想和精神,比如历史学和哲学、自由民主精神。

将历史分期的弊端,在于容易误导人们将历史看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段段的时期,然而分期对于历史研究确有必要。

欧洲中世纪的起止时间很难界定,大体上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5世纪认定为中世纪的开始;而结束标志则争议更甚——新大陆说、文艺复兴说、但丁之死说等等。

【分期容易形成割裂的感觉,但历史并不是突然变得不同的,如唐、宋的差别】不同于我们“日耳曼等于德国”的传统印象,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欧洲民族,古罗马时期生活在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至黑海地区。

从恺撒时代起,日耳曼民族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行政机构、军团和国王,并不断向南发展,公元5世纪时占领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序幕拉开。

公元9世纪时,查理曼大帝将日耳曼民族占领的地区统一起来,建立了查理曼帝国,并皈依基督教。

之后,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就是后来法德意三国的来源。

公元10世纪时,奥托大帝被基督教教皇册封为罗马帝国皇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也叫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

日耳曼民族有许多原始宗教,并在同罗马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日耳曼-罗马文化,特别是在接受基督教后,成为承袭希腊、罗马基督教文明的民族。

封建体制大体上从8世纪开始形成,到十一二世纪时达到鼎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自成一体。

基督教诞生在东方的耶路撒冷,却成长于中世纪的西方。

教会按照罗马帝国的路子分成各种教阶、教区,并统一在教皇的领导之下。

随着教会有了财产、封地,以及政治化的一套东西,逐渐产生了教皇与皇帝争权的问题。

与此同时,基督教义的发展,将基督教变成一种神学、一种哲学。

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大约在公元五世纪至八九世纪,主要原因在于罗马帝国的溃烂,以及基督教的立足未稳——直到查理曼大帝以后,才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东西。

封建鼎盛时期出现过一些小的“复兴”,比如拉丁文的普及,以及12世纪文学、艺术、哲学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经济比东方差得多。

东征在二百年中进行了八次,由教皇发起,各国国君领衔,名义是要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基督教的诞生地耶路撒冷,实则是以基督教徒为骨干的杂牌军,去东方打砸抢烧,非常残酷。

当然,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并非一无是处。

【十字军东征(1096-1291),相当于宋朝(960—1279年)和元朝(1271年—1368年)初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却依然繁荣。

6世纪的查士丁尼大帝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统治时期有几个方面值得称道:希腊传统、商业、艺术和法律。

拜占庭的外患主要来自分裂地区的多民族威胁,包括斯拉夫族、阿拉伯及土耳其人——并终于在1450年灭于奥斯曼帝国。

【以下为中世纪对欧洲的三大贡献。

中世纪或者说其带来的结果并不全是糟糕的。

】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对于欧洲的一大贡献,在于促使欧洲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

简单概括“民族国家”,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民族、一个国家,这是欧洲文明史一个独有的特点。

与民族国家产生相结合,出现了“市民社会”的萌芽,一种自治精神,并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发达。

中世纪对于欧洲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基督教文明。

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的政治化和理论化使其成为中世纪的支柱,凝聚人心、代表理性,直到文艺复兴。

基督教积极的一面,在于发展了教育、神学和哲学;消极的一面,则体现在教会作为政治组织带来的黑暗腐败,以及它的分裂效果。

【基督教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中世纪对于欧洲的第三大贡献,在于东西交流。

西欧文明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而早期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东方文明功不可没。

十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人将成批成套的希腊哲学,以及阿拉伯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东西经由西班牙传到整个西欧。

“文艺复兴”一词,翻译得有些片面,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外延非常宽,绝不仅限于“文艺”范畴。

文艺复兴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同以前大不相同。

上古时代是活泼美丽的美学时代,中世纪是严肃凝重的法学时代,当封建制度开始没落,便需要有一个新世纪的新时代来代替它。

中古和近代之间的一段时期(黑格尔称为从封建制到王权制的过渡时期),西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成熟起来——法国形成了有民族特点的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是有民主自由萌芽的王权,西葡荷等国效仿英法制度,形不成国家的日耳曼和意大利则体制各异。

总体上西欧正迈向民族国家。

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帝国,由非常野蛮的民族所统治,拜占庭文明的光辉逐渐减弱,并被西欧赶上;与此同时,阿拉伯对西欧的作用也告一段落。

这就是说,中世纪以后,原来生根在东方的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包括本来西方就有的日耳曼和罗马本身的文明,全都扎根在西欧了。

“文艺复兴”是一个时代的概念。

它借助文艺让人们感受到新的东西,但不限于文艺;它从意大利发起,集中在意大利,但不限于意大利。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意大利没有统一的王权,城邦商业繁荣、思想自由。

基督教文明下出现人文主义,将理性回归,是文艺复兴的功劳。

【文艺复兴一般认为是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是一种运动。

这里认为是一个时代的概念。

我觉得“文艺复兴”狭义是运动,广义是时代。

本书是广义的。

】但丁是一个不自觉的人文主义者。

他在佛罗伦萨参加过政治活动、政治斗争,后来被驱逐处境,到处流浪,也到处去观察、体会,他感觉这个世界应该变成另一个样子,于是有了《神曲》。

但丁透露出一种愿望,向往一个人和人和谐相处、没有战争的社会,这在十三四世纪十分难得。

彼特拉克是一个书生,他研究希腊以来的古籍,并成为考据基督教文明的第一人。

他在考据过程中发现基督教文明的矛盾,从而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现世的眼光去看待社会。

彼特拉克的书信透露出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西方普遍将他看作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写的《十日谈》,说的是黑死病灾荒时期,十个男女跑到穷乡僻壤躲避灾祸,在他们住的十天里,每人讲一个故事,将教会、牧师、神甫、神职人员肮脏丑恶的东西全部抖搂出来,反映了薄伽丘对现世的看法,作为一个人来对待社会,是一种人文主义。

遗憾的是,故事没有讲完。

后人对马基雅维利有所误解,在于《君主论》鼓励皇帝成为暴君,为达目的不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主义,这种看法不够全面。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在于政治是脱离道德、超道德的,国际关系是权利问题、利益问题,也有道德问题,但首先不是道德问题。

他提出的是排除道德的政治学。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但丁等人甚至还是虔诚的基督徒,关键在于他们是用人的眼光来看这一切;人文主义者也并不是不能画宗教画,要看他们表现的是什么。

中世纪的宗教画,画的是满面愁容的玛丽亚、受苦受难的耶稣;到了文艺复兴,则变成美丽温柔的妇人抱着可爱的孩子。

文艺复兴的主要影响包括:1.把人与神剥离,改变了人生态度;2.让社会更加活跃,商业、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更加密切;3.增强了学术上的批判意识;4.推动了学院制度;5.推动了科学思维。

文艺复兴对各国的特殊影响——英:经验哲学;法:启蒙运动;葡:航海;日耳曼:宗教。

14世纪到16世纪,乃至17世纪上半叶,是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1.科学思维的产生;2.地理大发现;3.文艺复兴;4.宗教改革。

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宽,人对世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马丁·路德年轻时是一名温和的知识分子、神学家,闵采尔领导反对教廷的农民运动时,他写了《九十五条论纲》,虽有叛逆之处,但还是主张温和辩论。

有历史学家认为,闵采尔利用了马丁·路德,使他不得不往前走,加之罗马教廷的《斥马丁·路德谕》,终于将他推向激烈的革命者。

此后,马丁·路德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为自己辩护(如《论基督徒的自由》),言辞激烈,矛头直指罗马教廷。

然而这段时间仅持续了三五年,闵采尔农民运动的过激行为,对他差生了一种特殊的压力,他又转变了立场,向罗马教廷妥协了。

恩格斯评价他为改良派,而闵采尔属于革命派。

当时还有一个未出场的宗教改革者——伊拉斯谟。

作为一位神学教授,他对教廷的不正之风看得非常透彻,通过《愚神颂》把红衣主教和各种神职人员讽刺了一个遍。

伊拉斯谟在英国认识了《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非常投机,他们也是那个时代非常著名的两个人文主义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