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老年人健康指南

中老年人健康指南

中老年人健康指南1.勤洗手,常洗澡。

接触钱币后、便前便后、做完清洁后、医院就医看人后、外出归来、用餐前等情况下,都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常洗澡,水温38℃为宜。

2.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早晚刷牙,重视睡前刷牙和饭后漱口。

3个月更换1次牙刷。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除了雾霾等特殊情况外,应经常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早中晚各开窗1次,每次15~20分钟。

做饭时,要及时开窗或打开抽油烟机。

4.劳逸结合,作息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睡眠不少于6小时,最好有午休。

午睡时间半小时左右,不要超过1小时。

5.主动饮水,喝白开水。

要想健康就喝白开水,主动饮水,不要渴了才喝,且要少量多饮。

一般每人每天喝水6~8杯(每杯200毫升)。

运动或体力劳动时,饮水量适当增加。

6.坚持每天晒太阳。

每天早上10点后和下午4点前晒太阳,每次15~3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或中暑。

阳光强时佩戴太阳镜;或在树荫下停留较长时间,也可获得同样效果。

7.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日常生活中,切勿随地吐痰,也不要直接面对周围的人咳嗽和打喷嚏。

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手帕处理或用衣袖遮掩口鼻。

8.慎用镇静、催眠、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镇静、催眠、镇痛剂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滥用乱用损害身心健康,甚至改变心境、情绪、意识和行为,导致人格改变和精神障碍。

9.保持大便通畅。

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活动,避免久坐。

每天坚持按摩腹部并做提肛收腹运动。

晨起饮用1杯温开水。

便秘者吃香蕉,喝点蜂蜜水。

10.控制体重,避免超重、肥胖或体重过低。

通过吃动平衡,控制自身体重,使体重指数保持在18.5~23.9的正常范围。

超重(体重指数≥24)、肥胖(体重指数≥28)、体重过低(指数﹤18.5)都不利于健康,应该避免。

﹝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11.不抽烟,少饮酒,不酗酒。

做到不抽烟、不敬烟,避免吸二手烟。

吸烟者,越早戒除越好。

应限量饮酒,最好不喝白酒,不劝酒。

建议饮酒者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男性不超过25克(一般高度白酒1两或红酒200毫升或啤酒7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

二、合理膳食规律:12.食品保持新鲜卫生。

少吃隔顿隔夜饭菜,不吃过期、腐败食物。

13.进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进餐时间及食量,或按自身情况,少量多餐。

进餐时,一定要细嚼慢咽。

三餐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松软可口,易于消化。

14.膳食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一日三餐中,都要有米、面、杂粮等主食。

提倡粗细搭配,粗粮细做,也可将粗粮、细粮混合在一起做。

建议每人每天摄入1~2两粗粮。

15.多吃蔬菜水果。

保证“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最好每餐都有两种以上蔬菜,每天至少进食1~2种水果,并经常更换不同品种。

建议每人每天吃6两到1斤的多种新鲜蔬菜,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

小贴士:深绿、橘黄、紫色、红色蔬菜均为深色蔬菜。

16.适量摄入肉、禽、鱼、虾及蛋类。

每天摄入1~2两肉类,尽量选择瘦肉。

建议每人每天摄入1.5~2两水产品和1个鸡蛋。

血脂异常者每周可吃3~4个鸡蛋。

条件好的可多选一些海鱼和虾类。

尿酸高者,应限制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汤、菌类、豆类等高嘌呤食物。

17.经常食用奶类、豆制品和少量坚果。

应经常喝牛奶,多喝酸奶;超重、肥胖或血脂异常者可选用低脂或脱脂奶、无糖或低糖奶粉。

另外,每天最好吃一次豆制品和少量坚果。

18.控制油、盐摄入,保持饮食清淡。

每人每天烹调油的用量不超过半两。

应少用或不用动物油,多用植物油,并需经常更换种类。

每人每天的食盐量(包括酱油、调料和其他食物中的盐)不要超过5克。

某些疾病患者(如高血压、肾病、心衰等)的食盐量还应减少。

19.合理补充微量营养素。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

体弱者应补充适量的营养素补充剂。

20.正确选择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

它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代替药品。

可根据自身需要,正确选择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和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

三、适量体育运动:21.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选择安全有效的项目,如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经络拍打操、门球、跳舞等。

22.掌握合适的运动次数、时间和强度。

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运动时轻微出汗、无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运动中最大脉搏次数不超过170-年龄(次/分)为宜。

四、良好心理状态:23.保持良好心态和稳定情绪。

不开心时,要向家人和朋友倾诉,说说心里话。

伤心难过时,不要过于压抑自己情绪,想哭就哭。

生气时,静下心来想想原因,听听大家意见,做些自身调整。

人到老年不妨“糊涂点”,明白事理,见怪不怪,大智若愚。

2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应依自身特点和喜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

既要保持老同事、老朋友的联系,又要尽力结交新朋友,以开放、谦诚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人交往。

25.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应以相互尊重和体谅的心态处理好夫妻关系;以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心态处理好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以相互宽容和信任的心态处理好与儿媳、女婿之间的关系;以关爱和教导的心态养育孙辈,不宜过度溺爱和干预。

家庭发生矛盾时,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和化解。

对儿孙一些非原则性的事情,尽可装聋作哑,不必过问太多。

26.积极融入社区。

应积极融入社区,力所能及地为社区文明建设做贡献。

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多做好事善事。

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和邻居,特别是生活困难和行动不便者。

27.不轻信他人蛊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不明之事,可先找家人和亲朋商量,不要过快、过早地做决定。

平时应多学习,经常看书看报,关心法制信息,开阔视野。

五、加强健康管理:28.保护好视力和听力。

不要在强光或光线昏暗的条件下看电视、电脑和书报。

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视觉疲劳。

应注意身体姿势,不要躺着看书报。

应远离噪声,尽力维护好自己的听力。

发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时应及时就医。

29.重视脑力活动,加强认知锻炼。

要积极用脑,预防脑力衰退。

每天要坚持一定时间的听、说、读、写等多样化认知能力的锻炼,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等认知障碍性疾病。

30.重视跌倒预防。

活动时应熟悉身边的环境和障碍物,且动作宜慢。

在光线暗、光滑或不平的地面行走,以及上下台阶时要特别小心。

切勿边走边看手机或书报。

行动不便者,可选择辅助工具帮助。

活动时,穿戴应合身、合脚、鞋底应防滑。

视力不好者,应佩戴眼镜。

31.学会自我检测脉搏、体温、血压等技能。

应学会测量脉搏、体温和血压。

自备电子血压计,高血压患者每天至少自测3次血压,早中晚各1次。

糖尿病患者自备电子血糖仪,适时自测血糖。

血糖稳定时,每周至少抽查1~2次血糖。

将血压、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32.随身携带医保卡、急救卡和急救盒。

急救卡应写明姓名、住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定点医院、病历号、血型、主要疾病诊断和用药、急救盒放置的位置。

急救盒应备有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糖尿病患者外出可备点糖果,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

33.每年至少一次体检,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有些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健康体检,可以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每年至少进行1次体检,并要追踪检查,调整生活方式,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疾病风险。

六.疾病自我控制:34.警惕身体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身体出现以下各种异常变化:①体重无明显原因突然下降;②短暂昏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不灵活;③咳嗽、痰中带血;④心慌、心前区憋闷;⑤食欲下降,大便次数或形状改变、便血、柏油样便;⑥无痛性血尿;⑦颈部、乳腺、腋下、大腿根部出现“疙瘩”或摸到肿块等,均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诊治。

35.生病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疗效。

生病后要到正规医院及时诊治,配合医生,遵医嘱治疗。

不要贪图便宜,听信传言,找巫医看病;不要自作主张自行用药或擅自停药;不要瞒着医生采用多个治疗方案;忌用“偏方”、“验方”、“秘方”。

36.突发急重症时及时拨打“120”。

突发急重症,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立即拨打“120”。

讲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病情及准确的位置,并根据病情积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现场救助。

⑴中风(脑卒中):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⑵心绞痛:坐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丸;⑶中暑:转移到阴凉处,并采取各种办法散热和降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