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彻斯特方程

兰彻斯特方程

在1916年,英国人兰切斯特研究空战最佳编队,发现了兰切斯特方程。

远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成正比,即兰切斯特线性律。

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兰切斯特平方律。

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是: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

它表明:在数量达到最大饱和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是倍增战斗力的最有效方法。

在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质量居于主导地位,数量退居次要地位,质量的优劣举足轻重,质量占绝对优势的军队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一般说来,高技术应用在战场上形成的信息差、空间差、时间差和精度差,是无法以增加普通兵器和军队数量来弥补的;相反,作战部队数量的相对不足,却可以高技术武器装备为基础的质量优势来弥补,即通过提高单位战斗效率来提升战斗力。

战争实践表明,提高质量是部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在部队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高者获胜,质量差者失败;倘若不能形成同一质量层次的对抗,处于劣势的一方纵有再多的飞机、坦克、大炮,也可能失去还手之力。

假定A的单位战斗力是B的一半,但是数量是B的三倍。

假定B有1000人,A有3000人。

如果是面对面的战斗,A方损失264人即可消灭掉B方的1000人。

现在A需要先接近B在进行面对面的战斗,按兰切斯特线性律,A付出1000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以后接近,在2000对500的近战中,付出187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总损失1187人对1000人。

兰切斯特方程没有考虑战场上的许多要素,并不完全,对局部的战役有参考价值,对整个战争的结局无能为力。

兰切斯特方程在战争摸拟的时候会被经常使用,恩格尔曾经使用兰切斯特方程摸拟硫磺岛战役,计算结果与事实非常接近.兰彻斯特平方率描述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组。

因系F.W.兰彻斯特所创,故有其名。

简史1914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首次从古代使用冷兵器进行战斗和近代运用枪炮进行战斗的不同特点出发,在一些简化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了相应的微分方程组,深刻地揭示了交战过程中双方战斗单位数(亦称兵力)变化的数量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军事运筹学工作者根据实际作战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对兰彻斯特方程进行了研究与扩展,使兰彻斯特型方程成为军事运筹学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

有些学者也将兰彻斯特型方程称为兰彻斯特战斗理论或战斗动态理论。

兰彻斯特型方程与计算机作战模拟结合以后所构成的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作战模型,在军事决策的各有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形式兰彻斯特方程的主要形式有:平方律设在近代战斗条件下,红、蓝两军交战, 双方各自装备同类武器,相互通视,并在武器射程范围内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双方每一斗单位射击对方每一战斗单位的机会大致相同。

将双方在战斗中尚存的战斗单位数作为连续的状态变量,以m(t)、n(t)表示在战斗开始后t时刻蓝方、红方在战斗中尚存的作战单位数,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来描述战斗过程中双方兵力随时间的损耗关系:式中α、β分别为蓝方、红方在单位时间内每一战斗单位毁伤对方战斗单位的数目,简称为蓝方、红方的毁伤率系数。

在双方使用步兵武器进行直瞄射击的情况下,毁伤率系数等于武器的射速乘以单发射弹命中目标的概率与命中目标的条件下毁伤目标概率的乘积。

假设交战开始时刻蓝方、红方的初始战斗单位数为m(0)=M,n(0)= N,从上述微分方程组可知,在交战过程中双方战斗单位数符合下列状态方程:α[M -m (t)]=β[N -n (t)] 当交战双方的初始战斗单位数与毁伤率系数之间满足αM =βN 时,m(t)与n(t)同时趋于零,战斗不分胜负。

当αM <βN 时,蓝方将首先被消灭。

兰彻斯特将上述关系概括为“在直接瞄准射击条件下,交战一方的有效战斗力,正比于其战斗单位数的平方与每一战斗单位平均战斗力(平均毁伤率系数)的乘积”,并称之为“平方律”。

按照这一定,如果蓝方武器系统的单个战斗单位的平均效能为红方的4倍,则红方在数量上集中2 倍于蓝方的兵力就可抵消蓝方武器在质量上的优势。

兰彻斯特采用下述例子说明平方律符合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如果蓝方1000人与红方1000人交战,双方单个战斗单位的平均战斗力相同,红方被蓝方分割成各500人的两半。

假定蓝方以1 000人先攻击红方的500人,则蓝方将以损失134人的代价全歼红方的一半,接着蓝方以剩下的866人再全歼红方的另一半,蓝方在这两次战斗中总共损失293人。

”直接求解上述微分方程组可以得到蓝、红双方兵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中ch(·)、sh(·)为双曲余弦函数与双曲正弦函数。

线性律假定红、蓝两军各自使用武器(如火炮) 对对方实施远距离间接瞄准射击,火力集中在已知对方战斗单位的集结地区,该区域的大小与对方部队的数量无关。

此时一方的损伤率与对方向其开火的战斗单位数量成正比,同时也与己方部队在该防区内的数量成正比。

这时,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双方战斗单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t)、n(t)的含义同平方律。

经简单推导可知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符合下列状态方程:α[M-m(t)]=β[N-n(t)]式中M、N的意义同平方律。

交战双方不分胜负的条件为αM=βN,如果αM<βN,则蓝方将首先被消灭。

兰彻斯特将上述关系概括为“在向面目标间接瞄准射击的条件下,交战一方的有效战斗力正比于其战斗单位数与该方每一战斗单位的平均战斗力的乘积”,并称之为线性律。

冷兵器时代,战斗形式通常是单兵之间一对一地进行格斗,战斗的结局取决于双方的格斗水平,蓝、红双方的平均毁伤率取常数值,分别用α、β表示,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的变化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式中m(t)、n(t)的含义同平方律。

此时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之间符合的状态方程与向面目标进行间瞄射击时的线性律所描述的状态方程完全相同。

这种关系可概括为“在兵一对一格斗的条件下,交战一方的有效战斗力正比于其战斗单位数与该方每一战斗单位的平均战斗力的乘积。

”这便是描述冷兵器时代战斗的线性律。

为加以区别,有时将描述使用冷兵器战斗的线性律称为“第一线性律”,而将描述使用火器向面目标进行间瞄射击时的线性律称为“第二线性律”。

扩充与推广现代战斗中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 远远超出了上述兰彻斯特方程赖以建立的简化了的假设条件。

B.O.库普曼等将双方作战单位数作为随机变量,并运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来描述交战过程中出现的毁伤情况,从而得出随机型兰彻斯特方程。

S.J.梯曲曼等从平方律、第二线性律的微分方程组中各取一式,以描述游击战中正规军与游击队毁伤的情况,并由此得出“混合律”。

S.邦德等研究了兰彻斯特方程中毁伤率系数与敌对双方的射击状态、武器战术技术性能参数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了描述合成军交战并包含部队增援与非战斗毁伤等方面的广义兰彻斯特方程组。

H.K.威斯等将战术决策者所采用的策略作为决策参数纳入兰彻斯特方程,并运用最优化理论研究了“最佳战术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J.H.恩格尔等曾运用历史上一些著名战斗中双方伤亡的数据验证过兰彻斯特方程的正确性。

正文又称兰彻斯特战斗理论或战斗动态理论,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敌对双方在战斗中的武器、兵力消灭过程的运筹学分支。

1915年,英国工程师F.W.兰彻斯特在《战斗中的飞机》一文中,首先提出用常微分方程组描述敌对双方兵力消灭过程,定性地说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

1945年,J.H.恩格尔撰文肯定了兰彻斯特定律的实践意义。

他曾经根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攻占日军防守的琉璜岛之役的作战数据,计算了各方的消灭率系数,且用这两个系数结合美军的兵力增补率构成一个特殊的兰彻斯特方程。

它的数值解相当准确地与该次作战中的实际兵力变化进程相吻合。

从此,这门理论得到不断发展。

它主要研究两类问题:一是作战对抗过程的描述,即根据典型的对抗态势和火力条件建立兵力消灭过程的微分方程组及其解法,借以预测作战进程和获胜条件;二是战术策略的优化,即寻找投入兵力、分配火力和支援保障行动等的最优策略序列。

兰彻斯特方程假设甲、乙两方在t时拥有的现存实力(或者比率,即现存的与初始的实力之比)分别为x、y,且在单位时间内被对方一个实力单位所消灭的实力单位分别为α、b,称作消灭率。

双方实力单位不能同时被消灭,而且从已被消灭的实力单位向现存实力单位转移火力的时间为零。

于是,假设单位时间内火力对抗次数为G(t),则双方的实力变化可表述为:初始条件为x(0)=x0,y(0)=y0。

这就是兰彻斯特方程。

在引入甲方对乙方的损失比E=α/b后,由,立刻解得。

这个等式称为兰彻斯特平方律。

显然,x≥0,y=0表示甲方获胜,且由平方律可知,甲方获胜条件为:。

类似的,可写出乙方获胜条件。

1940年,B.O.库普曼求得上述微分方程的显式表示式:,,式中;chτ,shτ是τ的双曲函数。

推广型兰彻斯特方程为适应其他形式的对抗态势和火力条件,又发展了兰彻斯特方程的几种推广型式(初始条件一般不变)。

含自然损失与兵力补充率的兰彻斯特方程它可表述为式中α、β分别表示由于自然环境(包括敌方破坏的)条件引起甲、乙方每一实力单位的损失率,p,q分别表示各方实力的补充率。

P.M.莫尔斯在《运筹学方法》一书中给出了常系数时的方程的解。

大威力消灭率的兰彻斯特方程现代武器不但杀伤力大,而且它给对方造成的实力递减率既和投入的武器数量成正比,也和对方现存实力成正比(如化学武器)。

这种方程可表述为这里x、y是现存实力比率,从而初始条件为x(0)=y(0)=1,其解为如果在方程的右端增添自然损失、补充实力和消灭率诸项,就得到了更一般的推广。

这三类方程都是确定型的,或者说是平均性质的。

概率型兰彻斯特方程它是为分析作战进程的状态概率而建立的一类方程。

一般形式是:假设甲方实力为x,乙方实力为y时,甲方获胜的概率为p(x,y),从而,乙方获胜的概率为1-p(x,y);又实力单位损失属于甲、乙方的概率分别为α(x,y),b(x,y),且双方不可能同时损失,即α(x,y)+b(x,y)=1。

于是,可建立递推式p(x,y)=α(x,y)p(x-1,y)+b(x,y)p(x,y-1),显然,x>0时,p(x,0)=1;y>0时,p(0,y)=0。

特别地,若令α(x,y)=α,b(x,y)=b,以p t(x,y)表示双方损失之和为t(t≥0)时,甲方损失x,乙方损失y=t-x的损失状态概率,则在用p t(x,y)代替p(x,y)后,对于x≤x0,y≤y0,上面的递推式依然成立,其中x0、y0分别为双方的初始实力。

以上概率型方程经过均值关系的变换,可以推出确定型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