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破坏”教育之我见5页

“小破坏”教育之我见5页

“小破坏”教育之我见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诸如此类的情景:教师深情并茂的上课讲故事,孩子正聚精会神的听的津津有味。

突然哪个“小破坏”动手动脚惹哭了小伙伴;玩积木时“小破坏”打了另一个孩子刚搭建好的房子或抢了他的积木;吃点心时一些“小破坏”将不爱吃的饼干扔到旁边小朋友的茶杯里;洗手时一个小朋友哭着跑来告诉你××小朋友将手指按在水龙头上洒了他一身的水……每天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不听话”行为,再看看那些“小破坏”脸上满不在乎、嬉皮笑脸、幸灾乐祸的表情,我们往往很容易出现心里着急,情绪失控的现象,从而容易产生一些比较过激的言行,而这种过激的言行却违背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律。

这些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制定过多的规则,对表现个性的孩子采取压制态度;甚至对这些“小破坏”大吼大叫、唠唠叨叨,采取过分否定、斥责或惩罚的行为;态度严肃粗暴,还常常使用无力的威胁和许空头诺言;对这部分孩子采取冷漠、不在乎的态度。

而我们老师采取这些非理智的态度,事实上并不能取得实效,反而这些惩罚行为使得我们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一部分孩子根本不理解惩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而依然故我,我行我素。

而孩子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势必会影响到我们教师的情绪,影响到我们教师的言行,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师幼关系紧张。

那么我们教师该采取何种教育方法呢?以下就谈谈笔者十几年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总结的方法。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爱孩子
我们的《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以关怀、信任、接纳、尊重的态
度与孩子交往。

事实证明,一个充分享受成人关怀、信任、接纳、尊重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一个被成人天天批评,冷落的孩子,他们则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如果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信任,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地执行。

碰到一些胆子大脾气倔的幼儿,还会顶撞老师,而在此时,老师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非要跟孩子比个“高低”,而把自己的愿望要求思想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就会造成僵局,下不了台。

其实,对于这些“小破坏”,我们教师更应该倾注爱心、耐心、关心使他们感到老师喜欢我,老师最喜欢我,从而使他们信任我们老师,依赖我们老师,更听从我们老师的指导。

比如我就曾经带过的一个小男孩他脾气特别牛,他每天午睡都不肯安安静静地闭上眼睛睡觉,总是手和脚乱动,一会儿摸摸旁边小朋友的头,一会儿打一下已经快要入睡的幼儿,有时甚至爬起来跳到地板上。

如果采取板起脸孔、斥责一顿的方式,显然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这时我就微笑着坐在他旁边,对他说:“来,让老师帮你睡觉吧!”我轻轻摸着他的头,对他说:“现在你真听话,眼睛闭得真好,老师喜欢你这么睡觉的样子,慢慢地,几分钟过去后,他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我觉得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而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场合,向每个幼儿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微笑地看幼儿一眼,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这些行为看似平常,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关注,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有规则,严要求
我们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破坏”们一般有通病,他们
爱玩、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等特点,对他们光有满腔的热情和爱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很会擦言观色,只要我们老师稍不注意就“惹是生非”。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老师在组织活动中不仅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注意运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并在幼儿注意力集中时提出规则,让幼儿理解老师所提出的要求。

当然,要让幼儿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不做的老师更不能去做。

此时,我想起拍摄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的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和演员一起在烂泥沼中,在旁边轻轻地提出一个要求,比你打着伞站在干燥的地方大声地指挥演员要好得多。

”我想,我们有些老师要求幼儿上课要坐端正,自己却在却在前面毫无顾忌地跷起她的二郎腿,这就是我们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榜样。

当然,既然制定了规则,老师就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多观察,多提醒
“关注每位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用适当的方式解决。

”这是《新纲要》提出的。

有时“小破坏”总是在老师不留意的时候做出一些让人恼火意想不到的事,而我们老师却往往只是在孩子事情发生后进行批评教育,会觉得自己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其实,我们幼儿园老师要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和能耐,对孩子的一举一动细心观察。

细心观察每位孩子言行举止,可使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个性,掌握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对幼儿所做出的行为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实践证明,孩子的许多行为是可以预估的,例如:当两个
孩子想看一本书时,他们有可能会发生争执,抢夺等现象,如果我们老师提醒孩子,要学会轮流看或分享,孩子肯定会和平解决。

这样不愉快的事也会在萌芽状态被扼杀,被制止。

四、冷静处事,适当满足
《新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有时“小破坏”的一些行为会使老师不满意很生气,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立马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过激反应,往往会带来事宜愿为的后果。

有时我们都会感觉:自己不带班的时候,看看这些孩子个个活泼可爱,像个天使。

可等到自己带班,看到这群孩子时,心情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甚至有时我们很难控制好自己的心情,这时难免我们做事有些冲动,看问题也有些片面。

而等到事情过之后,在冷静下来想想时,才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做法都有些偏颇,说的话也不够理智。

对那些“小破坏”我们一看到他捣乱,就会脱口而出“又是你”,觉得非“惩罚”他一下不可。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们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错误,不必如此大动肝火。

只要我们能做到在教育幼儿时学会多一分宽容,多一分耐心,冷静处理,就不会造成师幼关系紧张,影响教育效果的问题。

“小破坏”精力充沛,他们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但有时为了强调常规往往会使他们有劲儿无处使,而感到十分压抑,他们只要有机会就会马上来发泄,主要就是违反常规,特别让人头痛。

我们要适当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减少甚至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我们可以每天安排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在晨间活动时给调
皮的孩子安排活动量较大的体育锻炼,在午饭后,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使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宣泄。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小破坏”的行为上,采取因材施教,可以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个性而采取各种适合每位“小破坏”的教育方法。

这对我们老师也是个挑战,我们老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冷静来面对孩子们喧闹的环境和层出不穷的破坏行为。

我们教师不仅应该喜欢那些听话、懂事、文静的孩子,更应该对那些“小破坏”加倍付出爱心、耐心、细心和宽容心。

要用心去揣摩“小破坏”的心理活动,选择适合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使“小破坏”在我们老师爱的沐浴下,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