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


⑵人 群关 系学 说阶 段 (20 世纪 30~5 0年 代
霍桑试验进行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 主要是在美国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进 行的; 第二阶段是1927年至1932年,主要由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主持进行研究。 最初的目的是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 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尽 管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有影响,但是 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人群关系学说的人性观称为 “社会人”。
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在霍桑 (Hawthome)工厂进行试验,最初的 目的是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 率的关系进行考察。在试验持续的8 年里,试验小组进行了照明试验、 继电器装配试验、大规模访谈试验、 继电器绕线机组的工作室试验。试 验小组发现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 生活福利等物质条件并不是提高产 量的主要原因。试验的结果得到这 样一个概念,即组织是一个社会系 统,组织中存在派系,即小群体, 属于各个群体的雇员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对生产产量有 着重要的影响。
第1 章 导 论
教学提示: 本章将介绍组织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并 对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介绍,以此来说 明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以及在研究组织行为学中 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本书致力于培养的七种能力的 概念。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一下知识点: 理解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 的目的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各个阶段的 大致时间和特点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组织行为学培养的七种能力
组织 有效 性的 决定 因素
组织有效性
员工因素
群 体 因 素
组 织 因 素
环 境 因 素
知识传授 个性行为基础 价值观与态度
场景模拟 能力训练 自我管理能力
个 人 能 力
1.3.2 组织 行为 学与 能力 培养
压力与挫折管理 群体沟通 群体行为 群体冲突与对策 领导 管理能力 领 导 能 力 知 组织 为 组织 组织 组织 与 与 管理 行 管理 能力 变 素 质 与 能力 度 态 管理能力 改 识 管理沟通能力 管理差异能力 素 质 态 度
⑴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18世 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 )
2. 组织 行为 学的 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的大致时间为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组织 行为学的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 一是对人性的认识; 二是对组织理论的研究。
组织 行为 学的 萌芽 阶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亨利·法约尔十四项管理原则和 五种管理要素:计划、组织、 指挥、协调、控制; 马克斯·韦伯则提出了“理想的 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 “人事管理之父”英国空想社 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倡导重视 人力资源投资,重视人的地位 和作用。
霍桑 试验 中的 照明 实验
这项实验在霍桑工厂共进行了两年半时间,实验 是在被挑选出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间进行的。一 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在实验 的过程中,“实验组”不断地增加照明的强度, 从24、46、76烛光逐渐递增,而“参照组”的照 明度始终保持不变。 研究者起初打算考察照明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找 出一种理想的照明度,在这种照明度下工作,能 使工人的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标准,但实验结果出 乎研究者的意料之外,两组的产量都在不断提高。 后来他们又采取了相反的措施,逐渐降低“实验 组”的照明强度,还把两名“实验组”的女工安 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劳动,使照明强度一再降低, 从10烛光、3烛光一直降到0.06烛光,几乎和月光 差不多的亮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 才开始下降。 研究者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强度只是 影响生产的一种因素,而且是一种不太重要的因 素。除照明之外一定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影响产量。
个 人 绩 效 组织 绩效 群 体 绩 效
组织 行为 学与 能力 培养
1. 本书的目标读者和特点 2. 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 3. 各种能力的内涵
能力 的内 涵
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沟通能力 管理差异能力 管理道德能力 文化管理能力 管理团队能力 管理变革能力
1.3 组织 行为 学与 能力 培养
1.3.1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1.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通常认为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有三个: 解释、预测和控制。 2.组织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一方面,个人因素、群体因素、组 织因素存在着相互影响,在组织因 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 响。 另一方面,个人因素、群体因素、 组织因素、环境因素都对组织有效 性产生影响。
新 厂 长
托比·巴特菲尔德(Toby butterfield)在蒙特克莱(Montclair) 公司发展得一直很顺利,但是做到设在伊利诺伊州工厂 的厂长助理后就没再提升过。终于,晋升的机会来了。 休斯顿的工厂一直不能完成预算和生产定额,公司将巴 特菲尔德调去当厂长,任务是让休斯顿的工厂“扭转局 面”;巴特菲尔德很有抱负,崇尚权力。他认为解决问 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控制,做出决策,并利用自己的 权威来付诸行动。经过初步调研之后,巴特菲尔德下令 所有部门削减5%的预算。一个星期后,他下令所有部 门到下个月产量要提高10%。他要求下属提交新的报告, 并对生产保持密切注视。第二个月末他解雇了3位没能 完成生产定额的主管,另有5名主管提出辞职。巴特菲 尔德坚持现有的规定和预算必须遵守,绝不通融。 巴特菲尔德的努力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劳动生产率很快 超过标准的7%,5个月后,工厂的预算得到控制。由于 他的成绩如此出类拔萃,他在当厂长的第二年末就被提 升到了纽约总部。他走后不到一个月,休斯顿工厂的生 产率就跌到标准以下15%,预算又失去了控制。
1.2.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1.2 组织 行为 学的 研究 意义 与方 法
1.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研究, 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2.有助于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绩效 3.有助于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的 绩效
1.2.2 组织 行为 学研 究的 种类
⑴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理论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 服务性研究 活动性研究 ⑵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描述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
服从 与反 抗权 威的 条件 试验
每次实验有三人参加:“被实验者”、“实验者” 和“实验助手”。各自分工如下: “被实验者”负责提问和控制电击按钮; “实验助手”负责回答问题; “实验者”负责监督——在“实验助手”回答 “被实验者”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时,要求“被 实验者”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惩罚。电压从 15伏特到450伏特,共有30个档次。 为了使“被实验者”体验设备的威力,在开始实 验之前,在45伏特档位,把“被实验者”电击一 下。 实验开始后,“实验助手”被绑在电椅上。按照 预定计划,“实验助手”做了很多错误的回答, “被实验者”就开始实施他认为的越来越强烈的 电击惩罚。实际上,“实验助手”根本没受电击。 随着名义电压升高,“被实验者”听到了越来越 强烈的要求停止电击惩罚的呼叫声。实际上,这 些喊声是根据电压档位不同事先录制的。如果喊 声使“被实验者”产生恻隐之心,使他对继续实 施电击惩罚犹豫不决时,实验者就命令他继续实 施电击惩罚。 “被实验者”必须在互不相容的两 个要求中做出选择,执行命令,继续对“实验助 手”实施更强的电击惩罚;或者违抗命令,满足 “实验助手”的乞求。
1.1 组织 行为 学的 内涵
引导案例:王军的困惑 1.1.1 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1.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 系统安排。 组织的特点 ⑴特定的目标。 ⑵组织成员。 ⑶清晰的边界。
2. 组织 行为 学
案例:约翰·帕金斯的转变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 OB) ——是系统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 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和组织行为 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 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⑶行 为科 学阶 段 (20 世纪 50年 50年 代到 60~7 0年 代)
行为科学理论在三个重要的方面发展 了人群关系理论: 首先,它非常倚重经验研究资料, 强调要在正式科学调查基础上系统 论述人类行为的理论,而不是对人 们行为的原因和方式做出个人猜测。 第二,行为科学理论将该理论牵涉 到的所有内容集中到一个可以进行 检验的总体框架中。 第三,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系统分析 是研究组织问题的唯一有意义的方 法。
行为学的产生 对雇员需求的关注,可以追溯到 1800年左右的威尼斯工厂主罗伯 特·欧文 。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霍桑试验” 才真正导致人群关系学说的诞生, 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案例:霍桑试验
霍桑 试验
推荐 课后 阅读 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李剑锋.组织行为管理.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德,陈国权.组织行为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 (新加坡)李秀娟.组织行为学.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 R·W· 伍德曼.组织行为学.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服从 与反 抗权 威的 条件 试验 (续)
实验证明:权威并非法力无边,而是随着 “实验助手”被惩罚程度的增加而减弱。 随着电击强度的增加,有些“被实验者” 拒绝对“实验助手”实施更强的电击。 通过实验米尔格拉姆得出如下结论: 1. 当“被实验者”和“实验助手”在同一 房间时,服从的程度减小,而且,如果是 由“被实验者”亲自操纵电击按钮对“实 验助手”直接进行电击惩罚,则服从程度 进一步减弱。 2. 当实验者(主持人或权威)不在场时,服 从程度急剧下降。 3. 当被实验者发生团体抗衡情况时,服从 程度下降。 4. 当被实验者仅仅通过助手而不是由他亲 自实施电击时,服从程度增强。
1.2.3 组织 行为 学的 主要 研究 方法
⑴现场调查 案例:霍桑工厂的大规模访谈 ⑵案例研究 案例:新厂长 ⑶现场研究 案例:霍桑试验中的照明实验 ⑷实验室研究 服从与反抗权威的条件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