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越南语的称呼代词系统是这种语言最有意义的部分。

越南语和汉语一样都拥有一个很复杂的称呼系统。

实际上,许多语种使用亲属作称呼形式。

例如:越南人常用等于汉语”伯,叔,姐”等亲属名词来称别人。

甚至汉语的第一人称”我”,越南人也用亲属名词来代替。

因此在越南,在任何社会场合,参与交际者都很努力分清白自己和对方的辈分,并且根据社会地位,年龄,来选择合适的称呼语。

除了古代人称代词,越南语还出现了很多人称要素”代词化”的现象(非代词要素具有代词用法)。

越南语的称呼语中,没有像汉语的人称代词那样固定:越南语的人称代词(亲属名词)是随着交际场合,交际对象而变化。

汉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在交际中被作为固定单位使用,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能表示年龄,性别,社会权力,亲属关系,态度,感情等等。

但越南语却使用亲属名词来称呼,既有汉语中性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功能,又可以不同程度地表示出上述的要求。

例如:
一个年轻人和长辈对话,年轻人在私人公司工作,通过年长者推荐于国营企业合作。

年轻人的目的是在这次交际中说服长者帮他把礼物送到所合作的企业的上级领导,长者的朋友那儿。

由于被长者拒绝并保持交际距离(称”我”,呼”哥”:
越南语中如果自称中性人称代词”我”并呼对方是“哥”,”姐”或”翁”时是指自称者比被呼者大的辈分,表示双方是初次见面,疏远的关系,要保持距离),年轻人也慢慢转换交际方式(从呼”叔”自称“侄”到呼”翁”自称”我”,即从全部使用亲属名词“叔--侄”到部分使用亲属名词”翁--我”)。

年轻人:请叔帮侄送上去。

长者:帮哥什么?送给谁?
年轻人:送给叔的朋友。

(。

)请叔拿着吧,怎么办随叔的便。

长者:哥拿回去吧,从现在起是我和上级的事,跟哥无关。

(。

)
年轻人:我烦死翁,翁故意不去体谅我。

汉越语在某种语境中都有人称代词转换形式,有从表示亲切转到疏远,有从尊敬转到鄙视。

但汉语使用人称代词不大一样。

越南语直接用亲属名词,从亲切(使用全亲属名词,如”叔--侄”,“哥”(姐)--弟”(妹)”转为疏远(使用半亲属名词,如:中性人称代词”我”与亲属名词”哥”姐,翁”)。

汉语却仍然使用固定中性人称代词”我,你,他”或敬语”您”,再加上其他要素,如说话人的语气,用的是消极还是积极词语,周围环境等。

亲属称呼在汉语
中几乎都是当招呼词语的功能,它不常充当人称代词,例如:
“叔叔,您知道西直门怎么走吗?”
“我不太清楚,你问别人吧。


亲属名词在越南语中则既当使别人聆听的招呼词,又当人称代词。

但当招呼词时一般后边加上语气词(用来呼唤的)”呃”。

用汉语上述例子再说明汉语和越南语使用称呼形式不同,如:
“叔呃!叔知道西直门怎么走吗?”
“叔不太清楚,侄问别人吧。


一个越南人跟还没认识的人进行交谈前,往往有意识地先打量交际对象,以便判断交际对象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

然后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态度,感情,,最后的目的是选用合适的称呼形式。

如:跟父辈的人交谈时,越南人一般自称”侄”并呼对方是”伯(叔)”如:
“侄上楼吧,南在楼上。

”(越南语)
“你上楼吧,小南在楼上。

”(汉语)
在表示亲密关系的特殊情况时,汉语有时也有使用亲属称谓为人称代词。

如:”哥给你找去,别再哭了。

”这里”哥”充当第一人称”我”。

越南语中如果第一人称使用亲属名词时,则第二人称同样也得使用亲属名词,如:”哥给妹(弟)找去,别哭
了。


越南语中”伯,叔,哥,姐,妹,弟,侄,,”按不同的对象它们可以作第一人称也可以作第二人称。

汉语的”我,你,他”不能这样,一般情况下是第一人称就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就是第二人称,这都成为固定形式了。

从以上举例解释中可看出,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时除了特殊情况外几乎很少直接充当人称代词而多为作招呼语使用。

不仅如此,汉语的亲属称谓对应性不太明显。

越南语中亲属名词都可以直接充当人称代词,也可以当招呼词语来使用它们在越南语中有很明显的对应性,第一人称是亲属名词,如“哥“,则第二人称也是亲属名词,如“妹(弟)“是完全约定俗成地一对对使用。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
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