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张云飞[内容摘要]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通过严谨、认真的研究而取得的科学成果,在方法论上有三个特征:充分地占有资料,从东方社会的实际出发;以俄国作为解剖对象,通过典型来考察东方社会问题;强调在比较中把握对象的特征,对东方社会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东方社会 社会 发展 唯物史观 辩证思维[作者简介] 张云飞,1963年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讲师。
随着马克思晚年研究视野的扩展,东方社会问题一跃而成了他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绝不是什么出于激情冲动而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严谨、认真研究取得的科学成果。
这里,我们拟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一下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
一在马克思一生的科学生涯中,他始终强调事实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要大量地占有材料,把握事实的总和,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
他的东方社会理论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从事实出发来把握事物内在逻辑的科学典范。
首先,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材料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具有广博性的特点。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的。
具体来讲:一是各种统计资料和文献汇编。
马克思研究了1861年以后在俄国出版的各种文献汇编和统计汇编(包括自治局统计汇编),他根据多卷本的俄国《税制委员会报告书》做了有40多个印张的4大本笔记,还从《军事统计汇编》中汲取了大量材料。
写于1882年的《关于俄国一八六一年改革和改革后的发展的札记》一文就是这方面的科学成果。
二是人类学著作中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研读了文化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一系列著作,对其中的东方社会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写下了《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约・布・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
马克思在“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中提出的关于农村公社的观点,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又作了类似的阐述。
三是政论性著作。
马克思非常重视俄国进步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政论性著作。
早在70年代初,马克思就阅读了从丹尼尔逊处得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没有收信人的信》的手稿副本,接着在1881年,又重新阅读了这一著作。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位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的通过人民革命同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作斗争的纲领,肯定了他的战斗的民主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深信、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极端仇恨;同时也批评了他关于利用村社进行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见解的空想性。
马克思还熟悉民粹派的许多刊物。
四是外语。
为了适应急剧变动的情况,切实解决理论上的大是大非问题,马克思在年过半百的情况下,于1869年开始学习俄文,系统地研究了有关俄国土地关系和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官方文献和学术专著;此外,马克思还学习过古斯拉夫语和塞尔维亚语。
五是文学艺术。
马克思对俄罗斯文学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对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繁荣表示赞赏。
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学艺术不仅是美学欣赏的源泉,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是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的俄国社会生活的丰富而具体的材料。
其次,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国别来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早在50年代,马克思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东方,造成这一转变的契机有三:一是40年代末的欧洲革命的失败,使他寄希望于东方;二是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对中国和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三是在英国社会上层爆发出了关于延长东印度公司特权问题的辩论。
而70年代以后,马克思涉及的范围就更为广泛了。
他充分利用人类学(民族学)的材料,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综合来看,涉及到的国家有:一是有关俄国的材料和情况。
1873年,马克思研究了俄国公社土地占有制的历史,阅读了卡拉乔夫的《古代和当代俄国的劳动组合》。
1876年至1878年,马克思阅读了索柯洛夫斯基的《俄国北部农村公社史概要》、哈克斯特豪森的《俄国的土地制度》等著作。
1882年,马克思还读了华莱士的《俄罗斯》一书。
此外,马克思所做的关于俄国问题的摘要和笔记还有:《〈俄国地主和自耕农〉一文摘要》,《〈俄国农民公社〉一书摘要》,《〈摩尔达维亚和瓦拉西亚的俄罗斯人〉一书摘要》,《〈希腊和东正教会〉一书摘要》,《瓦列里安・克拉辛斯基的〈斯拉夫民族宗教史纲〉一书摘要》,《J・M・尼尔〈东正教史导论〉一书摘要》。
二是古代南方斯拉夫人社会制度方面的资料。
马克思深入阅读了古代南方斯拉夫人社会制度方面的资料,留下的笔记和摘要有:《罗曼・考尔富斯〈萨莫以前的古代斯拉夫人〉一书摘要》,《M・乌提舍诺维奇〈南方斯拉夫人的家庭公社〉一书摘要》等。
三是关于印度和爪哇的原始制度方面的资料。
马克思阅读了大量有关印度和爪哇的原始制度的材料,留下的笔记和摘要有:《乔治・坎贝尔〈现代印度〉一书摘要》,《J・W・B・莫尼〈爪哇,或怎样治理一个殖民地〉一书摘要》,《罗伯特・佩顿〈亚洲君主制原则〉一书摘要》,《J・F・罗伊尔〈印度长期停滞不前状况的原因调查〉一书摘要》,《托马斯・拉费尔斯〈爪哇史〉一书摘要》,《马尔克・威尔克斯〈南印度史纲〉一书摘要》等。
而《印度史编年摘录》就是这方面工作的结晶。
最后,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所涉及材料的数量来看,具有繁多性的特点。
从上面所列举的材料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问题所涉及的材料的数量非常庞大。
仅就俄国方面的材料来看,70年代以后,整箱整箱的俄文书籍往返于彼得堡和伦敦之间; 1881年马克思在为自己开列的题为《我书架上的俄国资料》的书单中,就有120多种,这个书单还没有完全包括他在工作中所使用的文献资料。
马克思逝世后,仅仅在俄国统计材料方面,他所阅读的书籍,恩格斯就开列了一大堆。
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问题时所涉及的科目之广博、国别之广泛、材料数量之繁多,不仅反映出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而且保证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总是通过解剖典型来把握主体,进而来考察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问题。
这也体现在他的东方社会理论中,他以俄国为解剖对象,建构起了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为什么要以俄国为解剖对象,而不以印度和中国作为东方社会的典型呢?所谓东方社会也就是指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结构的社会。
尽管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有待商榷,但它的内涵却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由此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存在村社制度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历史”,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政策的实施和发展,广大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中国则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此,印度和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得七零八落了,若再以它们作为研究东方社会问题的解剖对象就很难起到典型应有的作用了。
相比之下,俄国却未受到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相当完善地保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结构;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开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发展,但这是一种从自身内部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消解。
在这个意义上来看,“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
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具体来讲:首先,从土地所有制来看,东方社会不存在西方那样的土地私有制。
在马克思看来,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首要特征。
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指出:“东方(指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
”恩格斯不仅同意马克思的这一看法,而且探讨了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奥秘,这是由自然条件和人工灌溉决定的。
印度的这种所有制形式由于英国的殖民政策已瓦解了。
马克思在阅读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时注意到:1826年,英国当局在印度实行了马德拉斯制度,结果“在・许・多自古以来除了・公・社・土・地・所・有・制以外不知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村・庄・中,终于・确・立・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小・土・地・所・有・者”,农民“都被迫变成了・依・附・于・地・主・的・佃・户・阶・级” ,与村社毫无关系的城市高利贷者的土地所有权取代了公社土地所有权,“结果使外来分子,大多数是・城・市・资・本・家,侵入了农村公社” ,小高利贷者逐渐地在印度土地制度上成为大角色。
马克思认为,这种在印度培植的大小土地私有制是真正荒唐的经济实验。
而当时中国的土地关系更不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范畴之内了。
相比之下,俄国却较为完整地保持着公社土地所有制,“撇开目前压迫着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切灾难而仅仅考察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那么一看就很清楚,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 。
其次,从社会制度来看,东方社会存在着村社制度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看来,村社制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第二个重要特征,由此造成了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又一差异。
马克思曾指出:“从远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结合体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
” 但是,西方殖民者却用先进的生产力、发达的科学技术、廉价的商品和自由贸易的政策,瓦解了东方社会自给自足的村社制度,迫使他们参与到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
在印度,“这些细小刻板的社会机体大部分已被破坏,并且正在归于消失,这与其说是由于不列颠收税官和不列颠兵士的粗暴干涉,还不如说是由于英国蒸汽机和英国自由贸易的作用。
这些家庭式公社本来是建立在家庭工业上面的,靠着手织业、手纺业和手耕农业的特殊结合而自给自足。
英国的干涉则把纺工放在兰开夏郡,把织工放在孟加拉,或是把印度纺工和印度织工一起消灭,这就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摧毁了它们的经济基础。
”而在俄国,一个村社内的农民却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但公社与公社之间缺乏联系,“俄国的‘农业公社’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造成它的软弱性以及同各方面的敌对状态。
这就是它的孤立性,公社与公社之间的生活缺乏联系”。
最后,从政治制度来看,东方社会存在着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在马克思看来,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构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第三个基本特征,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第三个因素。
马克思认为,兴修水利工程和灌溉的需要就促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的形成。
而血缘关系以及由之而形成的宗法制度是维系君权统治的社会基础。
在印度,专制制度的基础已被资本主义瓦解,马克思在阅读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时注意到:“由于与公社毫不相干的资本家阶级侵入公社内部,公社内的・宗・法・性・质就消失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