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执法权的规范运作及法律保障
摘要:近年来,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受到执法对象的抗拒、阻挠和袭击的现象屡屡发生,不仅严重侵害了警察的人身权利,更是对国家尊严、法律权威的蔑视与亵渎。
袭警行为多具有突破性侵害的法益具有双重性。
袭警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对袭警行为,最有效的对策还是从警察自身与外界环境上着手提高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措施。
关键词:警察执法权;袭警;法律保障
近年来,暴力抗法行为逐年增加。
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多年来,警察机关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强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再加上相关法律规定的不科学、不明确,造成了面对群众的抗法行为干警们不知该怎样处置;即使有警械也不知道面对抗法的老百姓该不该用。
种种原因造成了我们的干警面对抗法行为时只能忍辱负重。
警察执法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国家维持秩序。
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公民有义务配合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袭击警察损害的是国家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阻碍执行公务和袭击警察是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制止并追究责任。
一、我国当前阻碍警察执法行为的特点
1、阻碍警察执行职务行为多发生在接“110”指令出警、约束醉酒或精神病人、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查处治安案件和执行抓捕等任务过程中。
主要发生在派出所警察、交警、巡警、刑警执行勤务、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的面对面的接触中。
从暴力袭警案件致警察伤亡的情况看,伤亡数量较多的警种依次是派出所警察、交警、巡警、治安警和刑警,案件大多发生在警察处置突发事件、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查处治安案件和执行抓捕任务过程中。
2、抗法行为的整体趋势是暴力程度不断升级,大规模、集体性袭警行为不断增多,有的地方出现有组织的集体抗法事件。
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干警的投诉明显上升。
3、阻碍警察执行职务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一般性的言语辱骂、威胁恐吓、撒泼耍横和拳打脚踢,还出现了持械殴打驾车冲撞,甚至使用爆炸装置、枪支伤害警察等恶性案件,暴力程度不断升级。
4、以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的无业人员居多。
行为人过量饮酒后暴
力抗法和袭警问题突出。
5、对阻碍警察执法案件处理过程中呈现出取证难、处理难的特点。
二、阻碍警察执法行为频发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
1、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改革措施,必定涉及到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难免引发社会各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于行业之间的某些利益冲突。
尤其是各阶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是容易诱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许多群众往往凭自身利益的得失和主观臆断,来判断警察处理事情的公与不公,一旦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认为对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公,产生抵触情绪。
警察机关在处置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时,无疑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2、基层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弱化和公信力不高
基层政权组织在处置一些常规的行政管理事务时,由于其执政能力弱和公信力不高,往往借助于警察的强制力去推动,致使警察机关越俎代庖地承担了许多原本不属于自身职能的职责。
如计划生育、房屋拆迁、环境卫生、取缔无证摊贩等,这些本应该由政府其他部门通过说服、协调的方式去处理的事项。
由公安机关以警察执法权去干预,无形中扩大了警察执法的对立面,使警察执法成了众矢之的。
3、社会环境中谴责和惩处阻碍执法行为的理性不足
犯罪心理学的模仿理论认为,某一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一旦未受到处罚,极易被模仿。
对于阻碍警察执法的行为,由于其行为人许多是利益的受害者,社会舆论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认为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违法但情有可原。
—些人在如此“宽容”的社会环境之中,不仅得到模仿的心理暗示,而且往往在抗法时表现得无所顾忌。
有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或追求轰动效应,一方面,有意无意地对个别警察的执法差错大肆渲染,甚至恶意炒作和制造新闻;另—方面,却对阻碍正常执法乃至暴力抗法与袭警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宽容,甚至于频频出现失聪或哑语,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阻碍警察执法的行为。
(二)现存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1、警察法定的权力在处置非暴力嫌疑人时的现实操作性不强
早在198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实行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并且至今有效。
其中第一条就规定:“面对不法侵害,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武器等正当防卫行为,既是警察的权力也是警察的义务”。
但同时在“人民警察在使用武器或其他警械实施防卫时,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必须注意避免伤害其他人”的规定中,这个“必要限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它的自由裁量性有多大?它的上限是多少?它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对象变量如何?“必要限度”表述模糊,在某种程度上使人民警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难以把握其限度和尺度。
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在处置盗窃、吸毒、抢夺等非暴力违法犯罪嫌疑人时是不能使用武器的,只有这些嫌疑人的行为性质发生改变,如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可以使用警械、武器。
实际上,这种行为上的转变经常是突然性的,有的甚至是发生在一瞬间,警察根本来不及反应。
犯罪嫌疑人突然向警察发起袭击,导致很多警察在抓捕嫌疑人时被刺伤或牺牲。
2、对警察正当行使防卫权的行为过于苛求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规定:“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之一的,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这时的“判明”是形式上的“判明”还是实质上的“判明”,“判明”的标准是采取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相关法规及相应解释未作规定。
同样第9条规定:“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此处,“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标准是什么,是行为警察个人的判断,还是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一般性判断,抑或是—般公民的常识性判断,有关法规和相关解释等也未对此作出相应说明。
警察行使防卫权是否适当,必须综合现场各方面的情况来判断。
(三)警察队伍自身的原因
1、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警惕性差
近年来,恶性案件频繁发生,爆炸、持枪犯罪以及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等日益突出,尤其是持枪拒捕案件时有发生,致使警察成了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
但是,部分警察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不能从犯罪嫌疑人的姿态、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方面识别出各种危险的信号。
放松警惕,意味着在面临突发的暴力袭击时措手不及,从而导致致命的伤害。
2、警察体能差强人意
一方面,由于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无法正常休假,身心得不到及时休整,患病不能及时检查和医治,目前警察健康状况差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在执行任务时,有的警察行为不对抗导致伤亡等。
三、规范警察执法权,健全法律保障制度
(一)国外关于袭警行为的立法情况
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中,例如德国、日本、韩国,虽然在刑法中规定有妨碍公务罪,但是都没有对袭警行为作出单独的规定。
在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中,如英国、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或在刑法等法律中规定有袭警罪,或在刑法的量刑指南中专门注明将袭警行为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
美国的联邦刑法和各州的刑法,非常详尽地规定了袭警罪。
在美国,警察执行公务时,任何与其身体上的接触都被视为违法,警察有权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向对方采取行动。
警察可以直接将对自己动手的当事人控以袭警、暴力攻击甚至二级谋杀的罪名,而联邦法院在判决时如果查证当事人对警察施以暴力,通常都是不准判罚金而必须入监服刑。
同时,只要警察第一反应判断有人要袭警、危险一触即发,将毫不迟疑地使用枪械。
据统计,美国百名警察遭袭击率高达10%,而伤亡率却低达10%,这与美国关于袭警犯罪的规定是分不开的。
(二)规范和保障警察执法权
1、加强警察实战训练,提高战斗能力
随着暴力犯罪不断增多,警察所遇到的危险也日益增多,对警察进行自我保护和警体技能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结合实战需要,强化警体技能培训和实战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处置突发事件、群体事件以及暴力恐怖事件的战术研究和模拟演练,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和自我防范能力,以此来提高警察工作的战斗力。
2、改善警察防护装备,依法使用武器、警械保护
警察执法安全受到威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警用装备陈旧、落后。
警察机关要改进现有警用装备,加大对包括武器、警械、通信和交通工具、防弹物品和特种仪器等硬件,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投入和引进。
特别是要引进非杀伤性的控制性警械及实用防护性强、易于取证的便携式警械装备。
依法使用武器和警械是法律赋予警察的权力,武器和警械是一种强制工具,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警察要敢于合法使用武器和警械,以避免在执法过程中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亡。
3、制定全国统一的执法语言和执法动作等方面的具体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警察在进行巡逻、盘查、传唤、拘留、逮捕等使用武器警械的执法活动时,没有全国统一的、有法律强制力的装备配置、执法语言和执法动作方面的具警察勤务条例》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实施细则》对人民警察可以使用警械或武器的具体情形或前提条件加以规定;对人民警察盘查、查验证件时的规范用语、行为方式、被盘查人应遵守的行为方式加以规定。
《人民警察勤务条例》则对人民警察执行相关任务时应携带的警械武器加以规定;并对执行相关任务的战术运用加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