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警察执法权力边界与私权维护

警察执法权力边界与私权维护

警察执法权力的边界与私权维护
摘要:当前警察执法活动中存在着侵犯公民私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者不能准确区分执法权的边界,造成越界执法,导致侵权。

建设和谐社会与法制国家必须进一步规范和限制执法权力的运用,实现公权和私权的平衡与协调,在执法中树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执法理念,明确公权与私权的边界,规范公权力行使,保障私人权益。

关键词:警察执法权;权力边界;私权维护
2008 年9 月26 日,”河南南阳市民任超奇因电脑中藏有黄片被罚款1900 元”一案有了最终结果,南阳市警察局经过行政复议,撤销了对任超奇的罚款处罚,改为批评教育。

[1]由此案再联想到2002 年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陕西延安”黄碟事件”[2]以及警察执法实践中的大量类似案件,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此类公权力侵犯私权现象的频频发生,揭示了在警察执法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等执法理念和执法要求还远未转变为执法者的自觉行动,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警察执法权力的边界,规范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享有与自由行使。

一、警察执法权力的法律边界
警察执法权力是公安机关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进行
治安管理与惩治犯罪活动的国家权力。

一般说来,警察执法权力包括刑事执法权力和行政执法权力两大部分。

公安机关正是运用国家
赋予的刑事执法权力和行政执法权力,通过具体的执法活动,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目的。

有关公安机关刑事执法权力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及其他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中。

《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三条对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职权进行了详尽的列明。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警察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职责和权限,列举了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情形,详细列明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行为的行为类型及处罚。

《警察法》则对人民警察在刑事诉讼和治安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合并列举,相关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也作了专门规定和补充。

以上法律法规中对警察职责和权限的规范和限制实际上就是对公安机关执法权力边界的划定。

随着新法的推行和旧法的废止,警察执法权力边界也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当中。

2006 年3 月1日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原来114 种增加到现在238 种,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权力随之大幅扩张。

与之相抵触的下位法如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等随之废止,原有的一些权力则可能收缩。

执法者如果不能对此作出及时调整,就可能酿成执法过错而侵犯公民权利。

”河南南阳市民任超奇因电脑中藏有黄片被罚款1900 元”一案,之所以引起社
会强烈反响并最终被撤销,就是因为执法者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以后执法权力的变动,导致了错误执法。

二、警察越界执法侵犯公民私权现象分析
在私权领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在其中享受着自己合法的私人权益,并有权排斥他人的不当干涉,包括执法部门的侵犯。

公民的私权是相对于公权力而言的,主要指的是民事权益。

在民事领域,公民的私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又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身份权主要包括亲子权、亲属权和配偶权。

在公权力领域,公安机关可以运用国家赋予的执法权力行使打击或保护职能,但不可以越界执法,否则可能造成侵权。

警察在执法当中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主要包括对公民人身权的侵犯和对公民财产权
的侵犯。

在警察执法实践当中,对人身权的侵犯主要集中在对公民身体权、自由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等的侵犯上。

对公民财产权的侵犯主要指的是对公民合法拥有的私人财产的不当处理,包括违法的扣押、没收、冻结等。

对公民私权的侵犯,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在当前警察执法当中普遍存在着侵犯公民私权的现象,有的还十分严重。

公安执法侵权事件,有的属于作为侵权,即因不当执法、错误执法而造成的侵权,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件、延安夫妻看”黄碟”事件、西安32 名民工被扣留事件等;有的属于不作为侵权,指因消极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造成公民合法权利受损的事件,如李思怡事件等。

三、规范和限制使用公权力,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平衡与协调我国现行宪法已将实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确定为国家的发展目标
和治国方略,实行法治和保障人权意味着国家要以法律和制度规范公权力的行使,防止公权力滥用和对私权利的侵犯,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运作过程中,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公益与私益的兼顾。

《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警察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实体要求进行,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私人权利并给予保护。

社会文明与法治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对公权力的合理限制和对私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这一演进
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更加进步与文明的社会,追求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与统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私人权益理应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这一阶段在法制建设领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消弭日渐激化的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矛盾,协调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利益与价值关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法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合理的私人权益的诉求。

这一进程也就是公权力和私权利相互协调,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的过程。

就当前来说,需要进一步确立以权利为本位的理念,合理限制和规范公权力。

从一般的理论上讲,公权力来自私权利,是为私权利服务的,离开私权利的公权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国家权力的拥有者
必须树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执法理念,慎用手中的权力,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严格划定公权力行使界限,尊重并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限的诱惑。

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导致权利的滥用;而权利没有救济和保障,也就不是真正的权利。

从我国目前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配置状况来看,二者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蚀所致的公权力的畸形发达与私权利的过度萎缩之间的矛盾。

要充分保障公民私权自由行使不受侵犯,警察执法者必须树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执法理念,进一步明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合理使用公权力,并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定有.男子下载黄片被罚1900 元续:警方撤销处罚书[n]. 大河报,2008-9-28.
[2]黄博.西安一派出所扣32 民工20 小时分局长怒斥[n].中国青年报. 2003-4-2.
[3]冯玥.我们就是李思怡的地狱[n].中国青年报. 2004-8-25. [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7
[5]汪渊智.理性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 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61
[6][英]洛克.政府论(下册)[m].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4:5
作者简介:李德诚,男,汉族,广东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学理论研究生。

方向:法哲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