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
天坛是古代最高一级的祭祀建筑,只有皇帝才有祭天的特权。

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应在南郊祭祀;地属阴,应在北郊祭祀。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南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是根据洪武年间在南京建造的天地合祀的“大祀殿”式样建造的,当时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前设两庑和大门,外面再环绕两道围墙。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认为合祀天地于一殿之内不合周礼古制,于是改为天地分祭。

一方面在南郊大祀殿南面辟地建造圜丘作为祭天之所,大祀殿则改作孟春行“祈谷”礼之用。

另一方面,在北郊建造方泽坛(地坛),在东郊建造朝日坛(日坛),在西郊建筑夕月坛(月坛),形成四郊分布四坛的格局。

现存北京天坛的单体建筑仅祈年门、斋宫等少数建筑为明代遗物,多数已经清代改建、重建。

但其总体布置与空间构图仍沿用嘉靖年间的旧制,基本未改。

嘉靖改制后的天坛有圜丘和大享殿两个主体建筑,二者南北相对形成轴线,中间用一条宽28米、长360米的砖砌甬道相联。

在轴线以西,有皇帝祭天前致斋住宿的斋宫,以及准备乐舞的神乐观、饲养祭祀牛羊的牺牲所等附属设施。

整个坛区面积约270公顷,周围有两道围墙环绕,内植柏树,深邃葱郁,形成安宁静穆的祭祀氛围。

天坛平面示意图
圜丘:平面圆形,共三层,各层都用青色琉璃铺砌坛面和栏杆,边角镶以白石。

坛面的直径、高度、踏步、墙的高度都用五与九之数,以表示对天帝的崇敬(清乾隆年间已将青色琉璃坛面与栏干改为白石)。

坛外有两道较矮的围墙,称为“”,是坛庙建筑中特有的设置。

坛的北面有一座圆形的重檐建筑称为“皇穹宇”,是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地方,两侧配殿则存放陪祀诸神的牌位。

坛东墙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设施。

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临时歇宿之处,因地处城郊,所以戒备森严,宫外围筑防御沟及高墙两重,墙外还有值宿警卫廊房一百六十余间。

正殿是一座砖拱结构的防火建筑物。

殿前月台上设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

亭中铜人手持戒牌告示斋戒日期。

明代天坛的两组主要建筑圜丘与大享殿是前后相隔十五年陆续建成的。

两者都采用圆形平面作为构图的基本要素,以此体现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

其中圜丘是扁平的圆台,大享殿则采用高耸的尖顶,这一平一尖,使两个平面相同的建筑物在空间构图上取得了统一中的对比,既和谐,又有变化。

尤其巧妙的是联结二者的宽阔甬道由南向北逐渐提升,使大享殿院内地面高出周围数米,登殿四望只见柏海苍茫,如临半空,增加了祭天时所需的神圣气氛。

圜丘重台高筑,周围用墙包络,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