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
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
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
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
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
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
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
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
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
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
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
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
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
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
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
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
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在家中供奉观音或关公),甚至可以供奉祖先神。
可以说民间信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
为了区别宗教学的研究领域,民俗学在研究中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
这一概念日本学者首先使用,是考虑到民俗学与宗教学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不同。
民间信仰肯定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它甚至包括了巫术、禁忌范畴,但是“民间宗教”研究范围又不限于此,它还应该包括人为宗教在民间的传播。
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云南的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藏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在这些民族中的传播,具有全民的性质,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渗透到思想、生活的各个领域。
民俗学不能不关照这种现象。
妈祖信仰也是一种民间信仰,因为它不具备一般人为宗教的全部特征,妈祖信仰虽然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它还是保持着民间信仰的特征,应属于民俗宗教研究的范畴。
中国的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民间奉祀的神灵之多无法统计,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这说明中国的造神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以妈祖信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造神运动和它的传承特点。
一、巫术信仰是民间造神的孵化器妈祖信仰,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
它的影响不止在中国,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地域。
这和妈祖的海神神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妈祖信仰能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庞大的信仰群,说明妈祖精神感召力的伟大。
妈祖信仰就地域而言,遍布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方,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
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
传说的神化无疑给妈祖信仰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这也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特点。
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
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
传说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
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
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
传说还讲妈祖出生的当天傍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
由于出生满月间从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果真如此,妈祖应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但是,纵观妈祖传说,她的奇异出世的情节,我们在民间传说中经常见到。
妈祖传说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她的神迹常与海事活动紧密相连。
如说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她还精通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
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謂仙妃廟三座,其一順濟,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
順濟謂州林氏女,能知人禍福,即妃也。
《宋绍熙蒲陽縣志》,亦稱妃為里中巫。
由上述記載,又可知媽祖本來是莆田縣的一個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禍福”,死後被廟祀。
可见妈祖的神迹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
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
林默是否真有其人,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天妃条和《天妃宫碑记》认为妈祖神通广大,非普通女子所能为,不必认为真有其人。
蔡襄《乞相度公海防备盗贼》奏折中认为:“......海上别无巡检”,北宋莆田沿海没有都巡检职务,所以妈祖非都巡检之女;妈祖是普通民女,而非官家女子。
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妈祖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她身上附会的种种传奇和愿望,这才是民间信仰的核心。
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
妈祖信仰最初的形态是巫术的。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
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
當時由于航海技術的落後,渔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
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
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
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
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巫术在中国民间造神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造神的心理历程神是民众心灵信仰的的产物。
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
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的,影响的范围极为狭小。
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的事迹远播出去。
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妈祖显灵的事迹,引起周围地区的关注,于是更多的信徒参与近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有些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必然结果。
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
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的确,沿海居民捕鱼作业只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出海求助神灵的保佑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自宋代以来频繁的海事活动,才是妈祖文化形成的客观环境。
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
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
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妈祖屡屡显灵。
如《圣泉救疫》讲,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
第二天群众前去挖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
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便被誉为“圣泉”。
《神女搭救》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
《神女救船》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
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托梦建庙》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
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
后敌人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明代是中国航海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三次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
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
《天妃神助》传说,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