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匠到教育家——兼论教学风格的形成之所以要论及“教学风格”这个话题,实在是教学现象之驱使。
我们见到过夜听说过,有很多老师,特级教师的课倒挺了不少,可模仿他们上课,大多是不尽人意,乃至买口怨言,扫兴而弃。
我常想,究竟是社么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到答案,这里面至少有着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文化底蕴、执教艺术、乃至教学风格的差异等方面的因素。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因此,本文想通过对几个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剖析,就“教学风格的形成”的诸多问题谈谈浅陋的观点,以指导我本人乃至年轻教师的实践,以提高工作素质,从而也为指导广大教师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教学风格做出一点小小的努力和贡献。
一、研究教学风格的形成对现代教学的现实意义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凡是著名教育大家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教育学界尚无一致的挂点。
本人认为,所谓教学风格应该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水平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锤炼而成的具有个人魅力的稳定的教学风貌和教学格调。
教学风格的形成起于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教师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化,是教师教学伊始与教学个性的有机统一并达到稳定化的结晶,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最高境界。
教学风格的形成对现代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风格,对教学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性。
我们所谈的教学风格,它指导教师们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去教育下一代,减少或避免了教学研究和教育决策的失误,帮助广大教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教学风格,它对教师个人教学具有指导性,也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一方面它一如既往的指导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继续完善和成熟。
另一方面,优秀教师的楷模作用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他们学有目标,仿有榜样,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和牺牲。
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风格是教师心理水平、文化底蕴、道德涵养、业务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外在的综合反映。
因此,形成了教学风格的教师的师生关系表现的和谐和融洽。
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得愈近,他们愈喜欢老师。
教学活动中,谭门愈得心应手,教学的效果也愈好。
同时,千姿百态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打破一成不变的封闭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作理性指导。
否则就变得盲目从事,最终会导致教学乃至教学风格的失败。
而科学的教育思想又具有明显的现实批判性,它能够用理性尺度来评价现实,揭露现实教育中的不合理的因素,从而增强教学改革的方向性。
二、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因素(一)促成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因素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风格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中有着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
1、内在的因素内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心理水平、文化底蕴、技能经验和艺术涵养等方面,他们在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具有能动作用。
教师的心理水平如教师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还是以抽象思维为主,与其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如,教师的意志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持久性等等,都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文化涵养的深浅,技能经验的丰缺都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发挥。
在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中,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动的探索与追求,是构成教学风格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艺术是培养额外呢,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它需要教师一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没有教学艺术的追求就没有教学风格的形成。
我国著名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振涛等等,他们都是在长期的教学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开展实验,并不断的总结经验,才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知能实际、教学媒体与教学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等等方面。
他们在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具有限制作用。
学生的知能实际、教学媒体与教学要求等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文科教学就偏重形象性、情感性,而理科教学又要偏重抽象性、严密性;对年龄小的学生温和性和可接受性很重要,对年龄大的学生创造性和可持续性又显得更重要。
同样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效果也不同,运用现代化的视听电教手段也成为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日本推崇武士道精神,教学风格的形成就要为其政治思想服务。
再如,我国的教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以讲解为主的教法发展到以启发式为主的教法,乃至已经推广的研究式教学法,教学风格也必须为之发生变化。
构成教学风格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他们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
当酝酿到一种最佳状态时,就意味着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了。
(二)教学风格形成的类型倾向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各个原因乃至教学中的作用,大多数基本是固定不变或只有很少变化的,而且有些因素如自身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艺术的追求精神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风格形成的类型将教学风格分类。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什么样个性特征的教师在教学中总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与其类似的特征,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又受它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制约的。
因此,我们根据巴浦洛夫的理论,可以把教学风格的形成的倾向性分为艺术型、推理型和混合型三种。
艺术型教学风格是指艺术性个性心理的教师所形成的艺术性教学的稳定状态。
一般而言,较多的出现在低年级教学和文科教学中。
其表现特征是,教学中形象思维占主导,运用丰富的道具,善于演绎和分析;教师有详实的资料,讲解能旁征博引,指导学生归纳答案;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谈吐幽默风趣,惯用美感陶冶;重视以情感人,讲授声情并茂,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推理型教学风格一般较多的出现在高年级和理科教学中。
其表现特征是,教学中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言语表达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大,善于概括和推理,长于知识分析;内容组织层次清楚,讲解知识步步深入,能抓住要领;重视以理服人,教学态度审慎冷静,强调用科学的力量感染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风格已经形成的或者即将形成的教师中,体现出来的并不都是单一的某种风格类型,大多数是属于艺术型和推理型之间的“中间型”,他们之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是看哪一种占主导而已。
三、教学风格的特征教学风格至少有以下的一些特征:(一)教学风格具有艺术性教学风格是指教师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因此教学风格要有很强的艺术性。
但也不能将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混为一谈。
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都应该遵循教学规律,都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教学风格作为个性化的产物,是教师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它就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的各个方面。
任何离开了教学艺术谈教学风格的论调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教学风格具有差异性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其自身的规律的,有共性也有个性,且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同理,教学的共性也是寓于个性之中的。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媒体,因不同的教师的教学,其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教学上的差异。
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良好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是一团死水,没有个性就没有教学风格。
就是因为有了教师的良好的个性的发挥,才有了千姿百态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就是教师的良好的个性特征、科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三)教学风格具有稳定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有许多教师,他们有的善“评”,以鼓励为重;有的善“导”,以指引为重;有的善“点”,以探讨为重;有的求“精”,博中求约;有的求“趣”,引人入胜;有的求“情”,以情感人。
我们不能以一时的精彩就说其形成了教学风格,而是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惯常的教学格调。
例如:魏书生老师多年的教学都遵循民主的原则,于漪老师无论什么课中,始终都带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这些都是表明教学风格已经形成。
教学风格的稳定性就是教学风格形成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的理性发展过程,精彩的教学艺术的昙花一现不能算做教学风格。
(四)教学风格具有发展性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一生不懈的追求。
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发展开,其本身就是一个差生、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并且循环往复。
例如,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从他在一次教师进修班上被指定为主讲教师后,他就开始了关于“基本式教学法”的构想,并逐步总结、实践、丰富、实验,得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的“三主”教学观,一个完整的语文阅读系统渐次显现出清晰的轮廓来了,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水到渠成的“语文导读法”。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磨练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总结、创造、完善。
事实表明,一个教师已经具备了形成教学风格的基本条件,并不等于能形成教学风格,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再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艰苦跋涉的人才有可能形成教学风格。
四、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纵观著名教育大家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模仿阶段作为一名初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来说,其教学都是从模仿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知道的“教师”开始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脱离不了自己心中的老师形象,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语言、教学方式等绝大多数都是“套用”。
可以说“模仿”是教师教学的初级阶段。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我的语文“导读”观是怎样形成的》中回忆道,他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教师,回想起来,有两件事也许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件事是他有幸遇到了一位值得终生铭记的好教师武老师;第二件事是一位评弹艺人引起了他对古代诗文的兴趣。
他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武老师引发求知欲开始,又经评弹艺人的“文学启蒙”,直至在文科学习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自学倾向,他还肯定的说,如果没有这一段自诩经历,他绝不会成为语文老师;即使成为语文老师,也绝不会采取现在这样的教法,形成现在这样的教风。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就是由于有了良好的启蒙作为钱老师的模仿对象,才有“钱氏教学风格”的形成。
在教学实践中老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成了新教师模仿的楷模,青年教师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寓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并逐步使自己的教学尽快的成熟和完善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模仿教学有着其独有的特征:在模仿他人教学时要弃其糟粕,取其精要,然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