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教育家
作者:东缨
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4期
第五章筑巴比伦塔
25 一切皆是洪宗礼(上)
【开篇寄语]:
一个人见证一段历史,也为他所处的历史所见证。
一个人心灵盛着一个宇宙,这个宇宙也映照了他的心灵。
当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身心融透时,这个人就完完全全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了。
此时,笔者即将为本书“打烊”,久久凝思着案头洪宗礼文集和他主编的教材、《母语教材研究》,以及他的来信、他的电话记录,才蓦然发现,自己已生活在洪宗礼的博大世界里,眼前是洪宗礼,耳畔是洪宗礼,脑海是洪宗礼,一切皆是洪宗礼……
在本书末节,笔者对若干关于主人公的疑问尝试作答,诚然比不上历史老人那板上钉钉的结论之言。
一
江南有那么多青山绿水之处人才辈出,神州更有那么多物华天宝之所人杰地灵,举国还有那么多钟灵毓秀之城人才荟萃,为什么偏偏在原来鲜为人知的小小泰州——中国地图上很不起眼的江北小城,竟然产生了洪宗礼?
不错,1960年秋洪宗礼踏上这块安身立命之地时,泰州城不过“三里之城,七里之廓”,2万人,全泰州市(含郊区)也不过13万之众。
然而,这里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是施耐庵、柳敬亭、郑板桥、梅兰芳等文化名人的故里。
这里是岳飞、范仲淹及晏殊、孔尚任、李汝珍、林则徐、齐白石等英杰名家生活或履任过的地方。
文化的清泉源远流长奔来,滋润着这儿每一寸土地。
精神的烈焰穿越时空射过,这儿闪烁着生生不灭的火光。
一眼一文化,一步一历史。
先哲乡贤的学问涵养,如大气芬芳,随处可以闻觉;其醒世路标,似山石突兀,世世代代承立在乡人的心坎。
泰州中学校园这块风水宝地,更能拍打后来教育者的心魂。
因为走进历史的纵深之处,曾有两位闻名的大教育家在此办学育才。
一位是北宋胡瑗,另一位是明代平民思想家、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
薪断火传,精神不老。
如种子遇土发芽,似芳草逢春又绿。
千载文化熏陶对有准备的头脑受用终身。
一位位大家的精髓在立志干一番事业的后继者身上激起火花。
溯古系今,泰州中学有于一平、潘家汉这样身正、品高、学深、志远的老校长,有一大批德才俱佳、和谐向上的教师——一个利于人才发展的教育生态,让洪宗礼找到了圆梦之园、为学之地,建业之所。
因此,他的火焰般激情从未冷却,连连碰壁之后不曾退缩。
他觉得曙光在前,浑身是劲。
就是出身差带来的逆境,他也没视之为畏途。
他说:“逆境会挫伤人,甚至会扼杀人,但也能造就人,‘逼’着人把‘压力’变成强大的‘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去创造人间的奇迹。
”
这么足的劲从何处借得?从可敬可亲的教育同仁处借得现实支助之力,从可歌可泣的先贤大家处借得历史精神之力。
他与今人携手,在江苏省两所学制改革试点校之一的泰中奋力求索;他与古贤通心,强力让古贤的治学敬业之神髓在自己身上复活再现。
古熏今染,地灵人杰,小小泰中涌现赫赫精英原也不怪。
泰州还属苏北贫瘠之地,偏于一隅。
如此地况,可能教人消沉、平庸,亦可能引人埋头、苦拼而一鸣惊人。
远离都市繁华,可以静心屏气地读书练功。
远离学术中心,可以踏踏实实想自己事儿,做自己活儿。
远离名缰利锁,可以一门心思打造自身,心无旁骛中默默求得精进。
贫瘠偏远之地还宛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描写画。
洪宗礼每一天都用学、做、思这三项从教的“基本功”,在人生事业的白纸上纵情写画。
2008年10月20日,在参加“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笔者心里忽闪如下两句话:
理论突破不论年轻年老
践行创新哪管在城在乡
“前沿教育思想,一定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当代教育思想家也一定在这样教育思想发源地孕育产生。
”几年前,上海一位知名教育者作报告中曾如是推出他的这个命题。
此命题差矣!
中国古之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及岳麓书院,这些厚沉文化、产生思想、涵养智慧的场所,哪个坐落在商贸要津、政经都城?不尽是隐于清溪、密林、峻岭、乡野之间吗?
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大学者梁漱溟等人不也都是远离市井,亲赴河北、江苏、山东等地农村,在开拓乡村教育中建构一套理论以改造社会回答时代吗?
德国十八世纪大哲学家康德,一辈子蛰居在家乡小镇格尼斯堡(只有过一次到一个一百公里外城市旅行的经历),却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著述卓然挺立于人类思想的顶峰……
这应了那句俗话:山洼里飞出金凤凰,小药铺有大人参。
二
恩格斯评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甚至只要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而洪宗礼,创造了语文教育理论、编写了新体系教材、中外母语教材研究的巍巍三座丰碑。
完成此等重大的建树,心灵自然别有一番境界。
笔者为此曾深思细索数年,现将心灵摄像机对准他。
心灵底片之一:目标定位——高远。
据悉,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25年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相近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没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目标者几乎都大有作为——有梦就有远方。
远方在哪里?在前面遥远的地平线。
怎样才能到达?奔向目标,永不停歇。
就像歌德诗剧《浮士德》里的浮士德与魔鬼订约:他将在人生的追求中,魔鬼则为他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倘若他有满足的一瞬,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
于是,浮士德一辈子走在通往精神圣殿之路上,经历一次次悲剧又一次次前行……
与其说浮士德与魔鬼打赌,不如说他在与另一个卑俗的我、肉身的我打赌。
洪宗礼呢,一次次和生命签约,与心灵打赌:“我一定要当一个好教师”“病房是我的工作室”“我愿做一盏壁灯永远发光”……
签约生命!
目标在前,火光在前,人就掘得喷涌的激情泉,寻到不竭的动力源,生命状态便像一轮生气勃勃的朝阳光芒四射。
正如2005年的新年钟声响起,洪宗礼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给挚友、省中语会理事长陆志平那封推心置腹的信所作的深情自白:
我一直自信,人一生只能做一件大事,对我,就是母语教材建设(尽管没有做好),从来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自身和家人患有多种严重疾病的困境中和行政与教研“双肩挑”的情况下,殚精竭虑地痴迷执著地投入祖国母语教材建设,可以说贡献与牺牲并存,生命与教材相融……
对于人,还有什么比自己生命状态更事关紧要的吗?还有什么比宏志所催发的激情和拼搏所迸发的生命能量更惊心动魄的吗?
因此,洪宗礼有了不言疲倦地学习,不顾艰险地思索,不知职业倦怠为何物地匆匆前行;而且,生命成长的每一里程都认清了自己是谁,全力于创造一个不断更新的自我。
心灵底片之二:人格特征——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高于九天。
责任充盈心窝,浸透灵魂。
这就是洪宗礼的人格特征。
他那刻骨铭心的责任感,聚焦于为缔造学子终身幸福负责之上。
他说:“教师始终要手中有书,目中有人。
”课堂上,一心想着开发“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蕴藏着的充足的思维潜能”。
编教材,为一字一词搭上高额的时间成本视为应然,因“教材出错,是对下一代的犯罪”。
做课题,为打造更新更好的教材和母语教育而吞咽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
责任感,是自心灵里对人生应尽义务的深度醒悟。
人格里有了责任,犹如汤里放入适量的盐添了滋味,肩头加了担子有了凝重,于是人格铸进了铁质钢魂。
一个人越自知责任重大,斗志越昂奋,迸发力越旺盛,其锋芒所向则是革故鼎新的批判精神。
列宁有言: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批判者的前提是什么?是透视骨髓的清醒,是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和坚守。
批判与清醒是俱生齐长的吗?
否!想和做中间从来隔有一段路,犹如开花和结果系着不长不短的时间纽带一样。
洪宗礼回忆他编教材的观念转化,和寻求努力转化教材的呈现方式,“经历整整三年反复的、乃至痛苦的思索,才逐步走出旧轨的”。
这里,决定的需要,是“死去活来”的蜕变和“胆大包天”的神勇。
眼盯高远目标、手操批判利器的洪宗礼,自然而然地彰显出一种突出的魅力。
这是由磁石般的引力、粘胶样的聚力和牵引似的张力合成的人格魅力。
有了人格魅力的洪宗礼好像一个强磁场,凝聚起一大群同他一样硬干的人。
他向他们借智、借能、借力,他们听他、随他、帮他,像似他手中撑起的长长高杆,助他跳出高于自身三倍、四倍、五倍的高度。
他与他们融为一体,他们和他同破记录。
洪宗礼性情急躁,火气很盛,仍有那么多名家高人视之为精神领袖,其奥秘究竟源于何处呢?
是为他敢为天下先的高远目标所激励?
是为他似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行为所震撼?
是为他无私无我的情怀所折服?
是为他锲而不舍、不断超越的精神所招引?
是为他不舍昼夜、只争朝夕的态度所鼓舞?
是为他求贤若渴、吐哺握发之风范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