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权力制约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成了国家治理的突出问题, 并已摆上治国安邦的议事日程。
党和政府从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 着手建立“公仆”对“主人”的制约和管理体制, 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管齐下的战略决策, 以保证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完成。
如何从行政权力的基本属性及其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 探讨行政权力的制约和正确行使, 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行政权力是一种最需要限制的权力[ 1] 。
因为从权力的性质上看, 行政权力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实践力量”, 它一般都是通过主动、直接、强制地影响公民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其目标和价值的。
从权力的范围看, 行政权力的触角几乎无所不至。
如果说20 世纪以前, 除了邮政局和警察局以外, 一个守法的公民一生很少能意识到政府权力的存在的话,那么进入20 世纪以后, 人们却可以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地感受到行政权力的存在和作用。
从权力的内容上看, 经过不断的扩张, 行政权力已经成为一种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种职能的综合性权力。
一般地讲, 权力越大, 其效能越大, 同时其潜在的危险也越大。
从现实情况看, 行政权力固然是为人们造福的主要力量, 但它同时也是最容易给人们造成侵害的公共权力。
因此, 在现代国家,行政权力自然成为最需要加以限制和制约的国家
权力, 这是其一。
其二, 从社会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看, 社会汲取的无限扩大带来社会资源的紧张, 而行政权力对社会发展资源的投入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行政权力调控的无限定增长会妨碍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加剧社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 不利于社会自我管理的发展和成熟。
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力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 也便于社会的整合和自然资源的提取, 达到政府既定目标。
但另一方面, 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分强化最终将导致社会对政府的全面依赖, 丧失社会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
因此, 无限定和不正确限定的行政权力不利于社会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其三, 从人的发展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看, 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的, 在追求自由中求得发展。
行政权力是一种外部的约束和规范, 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自由的约束和规范。
但在当代社会发展阶段, 适当的行政权力, 能保护并促进人的自由的实现和能力的发展, 使人的行为沿着社会趋势, 顺着大多数人意志的方向发展。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但如果行政权力失控, 过多地渗透于人的生存和生活, 就会限制人的行动, 束缚人的自由, 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法治社会制约政府行政权力的客观必然性
制约政府行政权力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凸现“法治”精神。
然而, 法治的思想并不是当下的创新, 它是国家产生后政府与社会矛盾的产物, 是社会寻求民主自由和维护自身利益对政府提出的政治诉求。
众所周知,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而政府作为国家的主体则是社会矛盾的产物。
从表面上看, 政府是一种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相分离的力量, 或者说, 政府在表面上所采取的尽管是一个共同体的形式, 但是, 由于国家本质上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因此, 从根本上讲, 政府是为统治阶级服
务的。
统治阶级通过政府权力, 用强制性的手段保护和发展它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并对被剥削阶级的利益进行掠夺。
为了实现自身的阶级利益, 统治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强化政府的职权,扩张政府的规模, 实行政府专制。
于是,政府的公共利益变成了与社会和公民相分离的统治者的特殊利益, 强权的绝对自由吞噬了社会公众的主体自由。
在这样的政治图式下, 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反抗。
社会反抗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进行反抗, 直至推翻政府, 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另一种则是通过法治形式, 用和平斗争的手段对政府的职权和规模进行限制, 尽可能地迫使国家代表社会公共利益, 依法公正进行国家治理。
可见, 法治是社会限制政府专制的诉求和呼唤政府公正行使权力的努力, 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永恒追求。
现代法治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历史进步。
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一个有效政府, 能够有效提供市场经济运作所需的规则, 提供产权的保护, 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中国共产党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
按照这一目标模式, 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表现为在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中, 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要全面地建立这种目标模式,政府必须转换经济
管理职能, 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彻底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监督市场运行, 维护市场秩序, 调节社会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
! 简单地说, 政
府要从市场内部的无所不能的经济主体, 转变为市场外部的中立的社会监护人和服务者, 成为市场经济所必不
可少的, 在其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有限政府% 。
即形成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这一格局下呈现出一种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相配套的限政秩序。
现代法治是以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自由人权为核心的。
法治要求政府依据正义、理性和社会规律治政, 也就是要依法行使权力, 不得进行专制和保护特殊利益。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这里所说的法治所依之∃法% 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良法% , 即法律并非纯粹的规则体系, 它必须体现确定的、公认的原则、规范和理想, 法律的目的只能是正义本身。
也就是说, 政府仅仅依据法律治国并不是法治, 因为统治者的权力尽管可以受到法律的限制, 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立法权可以使得他们在认为适当的时候变更法律。
可以设想, 在这样的国家, 统治者是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手中握有的任意修改法律的权力来逃避法律约束的。
这样的国家可能是一个法制高度完备的国家, 但决不是法治国家。
由此可见,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是防止政府专权, 维护社会利益, 保障公民民主自由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政府与社会权力均衡的制度安排。
由于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以外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所以它构成了对政府机构的一切权力的限制, 也包括对立法机构权力的限制。
可以说, 法治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束缚专横的政治权力, 铲除“无限政府”, 确立和维护一个在权力、作用和规模上都受到严格法律限制的“有限政府”。
法治要求政府的权力严格地受到法律的限制, 要求政府的行为不得违背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
因此, 法治下的政府必然是行政权力受到严格制约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