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宁

会宁

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第5调研组)发展红色旅游,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战略工程,还是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

近期根据白银市委党校的教学安排,第20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5调研组的8位学员就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 9月16日至21日)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通过参加“甘肃.会宁第三届红色旅游节”、走访会宁县委宣传部、节会筹备领导小组、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会宁县文化局、旅游局和教育局,走访有关专家人士和相关领导,开座谈会以及长征景园、会师旧址等实地的考察和参加红色旅游节博士论坛会等形式,听取专家人士对会宁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下面,我们就本次调研情况进行归纳梳理,对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会宁县的基本情况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人口58.8万,有汉、回、蒙、满、东乡、藏等6个民族,全县辖28个乡镇。

会宁区位优势明显,境内312国道、靖天公路和正在修建的平定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将会宁融入了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省道309线横穿东西、207线横穿南北,现代化的交通条件将使会宁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了显现。

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境内有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及古城遗址和以汉墓群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等历史古迹,历史文化资源悠久。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

因此,红军会师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万多人,其中获得硕士学位的2000多人、博士学位的500多人,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

会宁是绿色产业基地,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

二、会宁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1、会宁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红军会宁会师是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四大聚集点”(瑞金是出发点、遵义是转折点、会宁是会合点、延安是落脚点)之一的会宁,从此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会宁与瑞金、遵义、延安等革命老区同列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

如今,以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大学、会师门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和会师纪念塔、会师陈列馆、将帅碑林等为主体的“会师园”和“长征胜利景园”,已经成为追忆红色岁月,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旅游圣地。

中办、国办制定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会师地是被列入全国30条精品线路之一的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会宁还是红军长征全景展示基地(包括长征历程、长征会师、会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甘肃红色旅游的“龙头”基地。

2、会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红军会师楼、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红军总司令部、红军总政治部、红一方面军指挥部、红二方面军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红军大学,红军演讲台及大墩梁战斗遗址、慢牛坡战斗遗址等一大批遗址遗迹和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

会宁先后建成了由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由刘华清将军题名的“将帅碑林”,以及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长征胜利纪念馆。

境内还有牛门洞新石器时进古人类遗址、多处古城遗址及宗教遗址;有围绕农耕文化积淀和艰苦环境下铸就的淳朴坚韧的人文精神打造的“农家乐”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多成份自然人文景观综合旅游线路。

此外,会宁拥有十分有利的周边红色旅游资源环境,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辐射周边红色旅游景点。

会宁以东50公里有宁夏西吉将台堡,以南60公里是通渭榜罗镇,东北100公里有平川打拉池,是是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俄界——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会宁线路,延安——吴起镇——南梁——六盘山——界石铺线路的必经之地,沿线有大量的红军长征革命革命遗址、遗存,可为广大游客提供理想的旅游线路。

3、政策扶持优势。

国家旅游局于2004年启动“红色旅游”工程。

2004年11月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

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红色旅游年”。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第一次联合推介旅游产品,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包括资金扶持,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三、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圣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位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先后来到这块红色土地缅怀先烈,视察工作,指导发展。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会宁瞻仰会师旧址、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确立了“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的历史定位。

2007年10月国家已把会宁与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这些革命圣地并列一起进行标识,其中,江西瑞金是长征出发点、贵州遵义是长征转折点、甘肃会宁是长征汇合点、陕西延安是长征落脚点,会宁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历史地位无可臵疑。

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会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

(一)会宁县红色旅游的开发思路近年来,会宁县充分发挥会师圣地的政治优势,积极实施“红色旅游”战略:以长征为背景,突出会师主题,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崇文重教的历史为背景,突出会宁优势,打造教育名县品牌;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突出文化优势,打造古道名城品牌;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盘活旅游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形象。

力争把红军会师旧址建成AAAA级景点,把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建成AAA级景点,把会宁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

近期,旅游业发展期:2005年—2007年,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2005年达到35%,2006年达到35%,到2007年达到30%左右、接待游客人数争取达到50万人次左右,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5850万元,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型产业。

中期,旅游业增长期:2008年—2010年,辐射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来会宁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2010年接待游客达到75万人次以上,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5000万元,使旅游业的地位更加巩固。

后期,旅游业成熟期:2010年—2020年,面向全国各地,来会宁旅游人数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2020年接待游客稳定在百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旅游经济与县域经济稳定增长,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红色旅游成为会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不仅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揭开了辉煌的一页,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而且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团结胜利”为内涵的长征会师精神。

前来会宁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的游客逐年大幅增长,国防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安武警指挥学院等40多家院校把会师旧址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会宁红色旅游业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万元。

(三)影响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虽然会宁的红色旅游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1、产业化程度低。

经过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筹办庆祝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会宁的知名度在全国越来越高,毋用臵疑,在全省已独占鳌头,场所健全,布展新颖,内容充实,手段先进,红色景点的建设已趋于完善。

但是,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的产业,是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配套、互相促进,互补共赢的产业,需要各行各业及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力合作。

产业化程度低,是会宁县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2、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服务意识不强,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是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服务行业参与经营红色旅游尚缺乏主动性,“农家乐”建设还非常滞后,企业以及农户的参与热情不高,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尚未形成依靠旅游业拉动增收的意识,与旅行社合作共赢、利润共享的机制尚未形成,旅行社组团参与开发会宁旅游的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具有会宁特色的小杂粮系列食品开发力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小包装、便携带即食型的旅游产品处于空白,对小杂粮系列食品的展销意识不强。

致使红色旅游没有实现由接待型向市场型、产业化运作的转变,制约着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与过去相比,会宁旅游业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但是,景点单一,形不成规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在产品结构上,目前,会宁旅游仅限于会师旧址的红色游,缺乏新兴旅游如会展旅游、观光旅游、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及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文化、观光与经贸的现代旅游的综合展现,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

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上,“游”和“娱”还是薄弱环节,旅游景区内的景点收入和旅游娱乐仍处于滞后状态。

与其他旅游景点也没有很好地链接、互动起来,规模化程度低,红色与金色、绿色难以互动、互联,旅行线路短,游客停留时间少,人均消费低,游览主要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