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

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
冰斗冰川 横断山脉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
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 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 50000 km2 面积的冰川 才当作冰盖。主要分布于南极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等地, 规模大,面积广,厚度大。
冰川谷横剖面呈深U形,纵剖面上常呈阶梯状下降;由于 冰川前的山咀大多数被削平,故冰川谷十分顺直;冰川谷在平 面图上是上游宽下游窄;在主、支冰川谷交汇处,支冰川谷常 常高挂在主冰川槽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高出主冰川槽谷数 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悬谷1
悬谷2 新西兰
U 形谷1
U 形谷2
★峡湾1 挪威
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形成底部滑动,使得冻结在冰 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铁犁、锉刀一 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2、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 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被搬运的 岩屑叫冰碛物。
冰川搬运能力极强,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 离还能搬运到很高的部位。
冰舌
海螺沟冰川冰瀑
冰舌融水
冰舌融水(七一冰川)
高大的冰塔林
珠峰绒布冰川的冰塔林
绒布冰塔林
冰川融水
南极
冰川冰与冰塔林
三、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 川和大陆性冰川。
2、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 大类。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山岳冰 川可再分为:
峡湾2 挪威
峡湾3 新西兰
冰斗与峡湾 澳洲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擦痕
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尤其在大陆冰川 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 地面,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冰川磨光面和冰擦痕: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 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比较发育; 如果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 壁上常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为冰 川擦痕。
冰川融水与冰碛物
冰碛物
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杂乱堆积的冰碛物 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二、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冰碛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
1、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川谷和峡湾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擦痕
冰斗的形态
冰斗(天山,8月)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第七节 冰川地貌
南极冰盖
冰川是地球寒冷地区多年降雪集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而长期存在并具有运动特性的自然冰体。地表一定厚度 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 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 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冰。
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为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 川地貌遗迹和现代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主要有: 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南极冰盖1
南极冰盖2
南极冰盖3
格陵兰冰盖
南极冰盖边缘
冰山的形成
2002年3月
破冰航行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作用 是指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侵蚀作用(冰蚀作用 )
挖蚀作用: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 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与冰川冻结在一 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被搬运到很高很远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称为漂砾。
搬运类型(按冰川搬运岩屑的位置分类) 表碛、内碛、底碛、侧碛、中碛、终碛(尾碛)
冰川的搬运 明永冰川
表碛(细)
明永冰川
表碛(粗)
明永冰川
表碛与侧碛
侧碛与终碛
3、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相
应的堆积物称冰碛物。
2.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因而,
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 带。
3.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 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 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冰斗、刃脊、角峰
角冰川
★河谷与冰川谷的形态比较
河谷的形态,一般上游为V形峡谷,中游为宽V形谷,下 游为宽浅的U形谷;河床纵剖面大体为一上凹形曲线;因为河 水的侵蚀力远比冰川弱,难以削平伸出的山嘴,故河谷在平面 上多呈蜿蜒状延伸,而且上游窄、下游宽;河流的主、支流谷 底高程相差不大。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是指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温 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
就降低。所以,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是由 赤道向两极降低。
冰臼1
冰臼2
二、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冰碛物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 杂堆积,结构松散,大小悬殊,缺乏分选 性,无层理,砾石的磨圆度很差,砾石上 常有光滑的磨光面及钉字形擦痕。
三、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 侧碛堤 终碛堤(尾碛堤) 鼓丘
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冰川的 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 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 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 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 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 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 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 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雪雪 花花
积雪
冰川冰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 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