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防治作者:黄亨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心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一个人在为事业奋斗的途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有Array如下几种:1、严重自卑。
著名心理学大师A·阿德勒在其《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自卑感人人皆有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勇气面对现实,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自卑感就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当你改进了处境之后,自卑感就会被摆脱。
可怕的是,当你面对困难的处境而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绝对无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之时,自卑感便变成自卑情节。
有自卑情节的人,他们会默认自己在生活中的软弱和无能,他们会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大大地限制起来,从而不敢主动地、勇敢地去奋斗人生。
例如有一位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写了不少小说,由于严重的自卑,总不敢寄出去。
后来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寄出了一篇,很快就发表了。
这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不久他就成了一名有点成就的小说作者了。
因此,在人才成长中,严重的自卑感是首先要克服的心理疾病,一个老是怀疑自己才能的人,往往不敢怀疑书本;而对书本上的每一句话都不敢怀疑的人,往往很难有什么创新。
过于自卑就容易自毁,因为强烈的自卑感会扼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扼杀一个人的独创精神,它像一堆坚冰把天才的火花包裹起来,使聪明才智被埋没。
要成才,首先就要打碎自卑感这层冰,这样智慧的火花才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克服自卑感的唯一办法是增强自信心。
笔者在《增强自信心》①一文中提出了增强自信心的三种方法:一是对人的智力及其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并非天生比别人笨,“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别人能干成的事情,我们就不可能干成吗?二是从人物传记中得到启迪和鼓舞。
看一些人物传记,能使我们认识到许多伟人在他的事业开创之初,实在也很平凡,并非那么高不可攀。
三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断地取得一些小成功就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着手干的事情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干成了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对我们才能的证实和①参见:《四川青年》1981年第12期,第20页。
锻炼。
2.嫉妒心。
斯宾诺莎认为,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②”。
从人才学方面考察,嫉妒则是一种由于对他人突出的才能不满而产生的忌恨,从而贬抑他人才能,妨碍他人前进的意识。
在人际关系中嫉妒心理普通存在。
据我国心理学家王极盛对北京地区中央单位、部队单位、北京市属单位的130名科技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科技人员中有2%认为自己对同单位的科技人员没有嫉妒心;35%的人认为自己稍有嫉妒心;46%的人认为自己的嫉妒心一般;16%的人认为自己的嫉妒心较重;2%的人认为自己的嫉妒心很重。
这个调查表明,嫉妒心在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黑格尔指出:“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仍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人相齐。
”这就是说,嫉妒是通过贬抑才能超过自己的先进者从而达到使他人不得超越自己的目的的一种心理状态。
嫉妒者,自己Array无能,也希望别人无能;自己无才,却反感他人有才;自己无为,也不愿意他人有为。
一个人的嫉妒心如果过分严重,轻则对人挖苦讽刺、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制造流言,重则恶毒攻击、上告诬陷;最严重者甚至害人害已。
报载,某厂原厂长在改革中下了台,由于自己出不了国去和外商谈判,竟然出于嫉妒多次写信给外商诽谤新厂长,阻止外商来华投资。
又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公派留学生卢刚,由于对同样来自大陆的留学生山林华的才华、人缘和机遇的极度嫉妒,竟然于1991年11月1日,开枪杀人,不但杀了山林华,甚至连一名赏识山林华的美国天文物理学大师也不放过,造成了轰动整个美国社会的六死一伤凶杀案。
这个悲剧的发生完全是基于嫉妒。
卢刚自己的才能不如山林华,论文得不了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却嫉妒山林华论文获奖,毕业后留校工作,他觉得自己的遭遇很不公正,继而把怨恨之火从山林华身上烧到了本系和院里的有关人士身上,终于走上了穷凶极恶的绝路,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可见嫉妒之火是多么的可怕!那么如何消除自己的嫉妒心理呢?结合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中提出的办法,笔者以为在成才过程中消除自己的嫉妒心有如下几种办法。
方法一:积极参与竞争,努力使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超过对手,那么我们对别人的嫉妒心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
嫉妒心的产生是由②转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第299页。
于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对手则处于优越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自己加倍的努力,力争赶上和超过别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坏处境。
“你行,我更行”,抱着这种心理,适度的嫉妒心就会成为促使我们前进的动力。
这是消除嫉妒心最有效和最积极的办法。
在别人的优势面前,我们既不必低声下气,也不必炉火中烧,而应当努力参与竞争,干出我们自己的业绩来。
方法二:开拓自己的工作视野,努力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你觉得别人在哪一方面比你占有优势,使你产生嫉妒,你不必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而应当努力发展自己的专长,这样你就会具有比别人优越的地方,从而,你的心理就会获得平衡,嫉妒心自然会逐渐消失。
方法三:凡事想开些。
想开些即是使自己变得达观、豁达。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不必为这些事情和别人计较。
嫉妒别人只会使自己心情不快,或耿耿于怀,或闷闷不乐,或愤愤不平,这样对自身才能的进一步发挥也极其有害。
凡事想开些,将名利看得谈一些,就会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自得其乐,享受自己的人生。
而抱着嫉妒心理不仅会使自己的心情更加不愉快,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凡事想开些,对世上的荣华富贵看得淡些,反而会使人变得超然、洒脱。
有一位科技人员在专业上很有作为,很受人尊重,但不知何故一直当不了“长”,反而要受一些能力和水平远远不如他的人来领导,这位科技人员心中极为不满,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整日怨天尤人,牢骚不断。
这样做他不但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而且在单位里的工作也越来越难开展,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孤僻,越来越难以与人相处,在别人看来真有点神经兮兮的味道。
反之,如果这位科技人员能够想开些,对自己能不能当“长”淡然处之,而是去干自己喜欢的技术工作,对自己能不能当“长”淡然处之,而是去干自己喜欢的技术工作,就会从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因此,想开此,使自己豁达大度,不仅能修养自己的德生,使自己心情愉快,而且更有益于健康。
方法四:判析嫉妒的价值。
当我们产生了嫉妒心理的时候,就应该重新检讨一下使自己产生嫉妒的原因到底是否真正值得自己去嫉妒。
人生有许多大事等待着自己去干,因为这些小事而耗费自己的精力实在不值得。
当你想通了这一点,嫉妒之心自然会渐渐消失。
成绩就开始觉得自己了不起,把尾巴翘到了天上,其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毛泽东曾指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个人如果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那他就会固步自封起来。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指出:“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
骄傲自大会毁灭英才和天才。
”巴甫洛夫在《致青年们的信》中指出:“要谦虚。
无论在什么时候,总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不管别人怎样重视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浅薄。
决不要陷于骄傲。
一有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一有骄傲,你们就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一有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性的准绳。
“骄傲自大,不但容易使自己头脑发热、固步自封,难以取得新的进展,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破坏自己的事业基础。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因此,一个人如果既有成绩,又能谦虚谨慎地待人接物,他就会在事业上不断地取得进展。
遗憾的是大多数有才华的人总令人感觉到锋芒毕露、傲气凌人,让人难以接受。
故此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虚心学习这四个字是我们的最大弱点。
他要求青年能“将‘骄’字从我们态度里拔掉,这骄字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的敌人”。
李政道教授也指出:“我们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作出了迅速的发展。
好象孙悟空一个筋头翻出了十万八千里!但我们必须记住,即使翻到了如来佛手指根上,距离真理仍是极其遥远的!”学海无边,人生有限,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进取,才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作出新的成绩。
4.急躁心理。
有些人在成才的竞争中往往犯急躁病,经不起长期奋斗的考验,干任何事情总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小有收获就骄纵轻敌,盲目冒进;一遇挫折,又烦闷急躁,暴跳如雷,甚至气急败坏,干了傻事来。
这种急躁心理会严惩影响才能的正常发展。
例如,有一个青年开始时学习写作,写了几篇文章后,没有人给他发表,又转学书法,练习了几天书法,进展甚微,又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便转学其他。
这种急于求成的人肯定干不成任何一件事。
要克服急躁心理,首先要增强对成才规律的认识。
成才是一种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刻苦、刻苦、再刻苦,坚持、坚持、再坚持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实成才规律不外乎两句话:长期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
成才要甘于寂寞,有急躁病的人肯定干不了大事。
其次要提高自己的忍耐度,一个人的忍耐度是一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
苏轼在《留侯论》中指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高祖之所以胜,项藉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人才在成长中存在着机遇,在机遇未到来之前,应当耐心等待,默默努力,一旦机遇来临就应当抓住不放。
姜太公渭水垂钓,83岁才遇到周文王,其等待真可谓有耐心矣。
如果没有等待的耐心,在不该出击的时候出击,只会使自己碰得头破血流。
成才中的心理疾病还有许多,例如:恐惧心理,害怕失败;固执心理,不接受新生事物,难以适应新形势;排外心理,搞小团体,小圈圈;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自己不知干些什么好,缺乏主见;疑心病,终日疑神疑鬼,猜别人说些什么;虚荣心理,追求虚荣,哗众取宠,不踏踏实实地干工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我们在成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而且必须要克服的心理障碍,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就有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导致失败。
本文节选于黄亨煜《成才艺术》一书第五章第一节(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