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大类别的酚类化合物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等。

有文献记载约有20%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

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f乍佣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他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因而能提高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OX —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

他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和活血化瘀也起重要作用。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这些生物活性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

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

廖亮研究了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

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7d℃,回流提取3次,每次0.5h。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好。

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
药的黄酮类成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色谱技术,可以简便、准确、离效地分离和鉴定芦丁、槲皮素、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

向大雄,李焕德,吴大勇等采用D101,D301、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聚酰胺吸附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5种方法对葛根总黄酮进行纯化,以总黄酮收率、纯度及总黄酮中各成分的保留情况为考察指标综合评价。

结论表明5种纯化方法中,AB一8型树脂综合性能最好,适合葛根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陈从贵等研究探讨超临界CO:提取分离银杏叶药用成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溶剂浸提与超临界流体萃取相结合的生产工艺,既可刚氐生产成本,保瓯牟品质量,又可大幅度削减设备造价,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条件。

张传部以芸香甙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叶及桑叶保健饮料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与AICI。

溶液反应形成黄色络合物,测定波长为420nm,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Y=0.1066X+0.0001,相关系数R=0.9997,相关性嚣哆子。

二、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有柱层析、薄层层析、铅盐沉淀、硼酸络合、pH 梯度萃取、溶剂萃取以及近年来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 PLC)、液滴逆流层析(DCCC)、气相层析、微孚L薄层色谱等,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而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但有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这两种方法是超临界C0:萃取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

大孔吸附树脂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类吸附剂,它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吸附选择性独特,不受无机物的影响、再生简便、解吸条件温和、使用周期长、宜于构成闭路循环、节省费用&t--i者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天然色素、中药复方药物的提取分离,生物化学制品的净化与分离,制药以及工业废水废液的处理。

我国70年代初开始有人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植化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提取方法是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酶浸渍萃取法。

超临界萃取法速度快、操作简单,产品无溶剂残留;超声波辅助提取无需加热,对有效成分具有保护作用。

在提取某些中草药黄酮类成分时,可以将二者合理地结合利用[4]。

测定方法有比色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毛细管电泳法。

比色法适于测定总黄酮,但不适用于单一成分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是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它克服了传统定量方法繁琐、费时、分离度欠佳以及GC法的拖尾现象或制成相应衍生物操作繁琐等缺点,分离效率高,在该类化合物中的应用日趋增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方法。

毛细管电泳以高效、快速、进样量少、节省溶剂、重现性好、不易污染等优点,近几年在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5]。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血管硬化等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防癌、调解内分泌系统,护肝抗炎,抗过敏,抑菌,抗病毒等[6]。

如檞皮素、芦丁等具有扩冠作用,水飞蓟宾具有保肝作用[7]。

正是其上述生物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8]。

近年来,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方面,有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如热反应技术、生物技术、微胶囊包埋技术、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电磁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的组合,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等提供了更为快速准确的实验方法和新的手段思路[9]。

虽然从各种植物中分离、提取了大量的新黄酮类化合物,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热潮,但对其吸收、代谢机制、活性机理,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基团、稳定性等方面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此外,对黄酮类化合物本身的抗氧化性和其还原产物的毒性,以及该类化合物与摄入量、金属离子催化之间的关系也处于激烈的讨论中[10-11]。

因此,应加强此方面的工作,弄清其生理功能从而以较先进的检测分析手段功能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确定这些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

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DPPH法、羟基自由基法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