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李鸿章

浅论李鸿章

浅论李鸿章
——“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恸
论文摘要:本篇文章中,我以自己对李鸿章的了解,对其一生事迹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一些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评价、晚清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1]。

从此开始他与残破不堪的晚清紧密相关的一生。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舞台上活跃了整整40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中国“东亚病夫”的称号开始被叫响。

一个奉行“闭关锁国”准则的封建大国,被西方列强用鸦片、洋枪、大炮、军舰撬开了紧紧关闭的国门,开始了一段屈辱血泪史。

而李鸿章,作为一个“破屋裱糊匠”,倾毕生之力,为晚清这支风中残烛遮风挡雨。

李鸿章一生做的事情很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

在经济方面,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行者,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一人而战一国”[2],梁启超先生在他所著《李鸿章传》中这样说。

由此可见,李鸿章一生的所做所为,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虽然李鸿章有如此的功绩,但是在近现代人们对他的评价中,经常会听到“卖国贼”、“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这样刺耳的声音。

而这些负面评价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他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和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等等历史事迹的批判。

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臣子,为清王朝尽忠是其本分。

而且通过这个事情,恰恰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才干。

另外,我们退一步说,太平天国本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在其占领地区的统治情况来看,其领导方式全然没有比清朝先进的地方可言,甚至它比清朝更专制更腐败,不可能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功彻底改变中国的地位。

对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这点上,我认为换任何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李鸿章那个位置上都不会比李鸿章做的更好。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所做之事必然会有它的阶级局限性,他的所思所想所为核心都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持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

在保留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李鸿章所主持之洋务必然是达不到中国“自强”这个目的的。

然而,李鸿章已尽他所能,我肯定他的做法。

至于李鸿章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我想我们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李鸿章绝不想这么做。

难道一个在官场、战场上“摸爬打滚”了这么多年的而长期立于政治中心的大臣会没有一点预见?他当然知道在签署不平等条约之后,自己会被冠以“卖国贼”的卖名,甚至遗臭万年,而他还是做了。

这本身就具有悲剧主义色彩。

究其最终原因是当时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国力导致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

而当时,李鸿章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清朝腐败本质的“挡箭牌”。

总而言之,李鸿章的一生就是一出“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剧。

他是弱国的外交强手,发展洋务的经济天才,官场中的绝对强者。

借近代史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试问谁在他的位置上能比他做的更好”。

但最终他就如他自己评价自己的那样是“破屋裱糊匠”,终他一生也没有想到推倒重来。

这是属于他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悲剧。

最后引一句梁启超先生的话来总结我对他的看法:“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2]
参考文献和注释:
[1]百度百科——李鸿章
[2]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