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232003年2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Feb .2003
α
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语言
帅锦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系,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语言是艺术的媒介。
了解文学和电影(视)语言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影视和文学创作有裨益,尤其是对影视艺术的创作意义更加重要。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粗略地将两者的关系厘清,从而给影视写作和创作人员以启示。
关键词:语言系统;影像;直接性;直观性;随意性
中图分类号:I 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3)20136202
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它们最根本的差异是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材料,构成了不同的符号系统。
文学艺术是以文字语言的组合为自己的媒介,影视艺术则以影像(同时还包括伴随影像之中的声响)组合而成的镜头语言作为自己的媒介的。
把握两种艺术语言媒介的差异,有助于厘清文学和电影(视)作为艺术的分野,也有助于促进这两类艺术的创作。
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文字语言是文学艺术区别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
电影(视)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被称为“第七艺术”,它尽管从早先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但不是哪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而是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文学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文字。
文字只是文学语言的物质载体,它自身不能作为文学的主体,只有当它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组合起来,才能成为文学主体的语言而存在。
文字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符号体系,但是,文字又和它所能指代的客观现实中的对象之间没有直接意义上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正如有人说:中国人的“茅厕(m ao si ),英国人的“嘴”(mouth )。
因此,不管在哪一种语言系统中,文字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约定俗成的。
正因为文字符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任何一种文字语言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
而电影(视)语言符号系统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影像,它与它所表示的意义几乎是一致的。
在影视语言符号中,影像(包括声响)就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某条河、某栋房子,这是一种直观性的符号系统,它是对人的视听感观的直接刺激,这种语言无须学习就能掌握。
这里涉及到文字符号和影像符号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
的方式的差异,这一差异也直接导致接受者(观众和读者)接受方式的差异。
一方面,文字语言借助于抽象概括的随意性符号来激起接受者记忆中的相应的思维形象,接受者在文字语言中所感受到的形象其实是存在于读者的思维意识中,这种抽象的文字符号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才能“补充”成为一个想象中的形象。
另一方面,影像语言则是借助于外界刺激来激起记忆中相应的思维形象,不管接受者所意识到的形象和感知到的东西是否等同。
从感知的一般规律来看,客观世界越具体越真切就越便于接受者感知或接受,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讲,影像语言比文字语言更具体和真切,影视语言也比文字语言更容易被人接受。
文字符号作为“信号的信号”
(巴甫洛夫语)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抽象。
高度抽象的文字给每一个接受者的接受都带来了不确定性,某一物体在一个人心中的形象会跟其他人不相同,因为不同个性、经历、气质的接受者必须凭借个体的经验、素养、体验和认知等去还原被抽象的意象,也就是说要经过文字的刺激去进行想象和重建,在想象和重建的过程中,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整个过程都充满了间接转换的性质。
而影像符号则不同,它将源自于客观存在的表象直接诉诸于接受者,从而使接受者直接感知到表象产生时的本原状态。
影像本身是具体的,它很少有抽象概括的能力,于是电影电视的抽象必须通过过程表现出来。
正如乔治・布鲁斯东在论及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时指出的那样,小说和电影都是让人“看见”,这一方面意味着小说家和电影家的意图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看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人们可以是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也可以是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
而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象与
6
31α
收稿日期:2002-11-30
作者简介:帅锦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之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布鲁斯东给小说的“看见”加上引号,意在表明文字其实是看不见也听不见的。
文字语言跟影像一样,它的符号没有物理的光波和声波的关系,光和声在这里只是一种随意性的载体,比如文字符号既可以用眼来读,也可以用耳来听它的读音,而盲人则是用指触来读,还有借助于视力的哑语。
也就是说,文字在利用光波时,并非是在利用外界物体的反向光的刺激。
它在利用声音时,也不是利用外界声源所发出的自然声音,只是让读者借助于光波、声波来识别某一符号系统所设计的特殊字形和发音,然后直接诉诸于读者的记忆储备中的字与音。
因此,一旦遇到没有学习过的另一种文字符号,那么光和声(字形和发音)对读者来说就不起作用了。
这种识别过程就使得文字符号更适合于处理思想的抽象世界,文字家只能通过文字的描写来引起读者的感觉,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在脑海中构想出自己心目中经验过的视觉形象来。
文学就是利用这种文字符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形象的语言,我们把它称做“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主要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象征性的、隐喻性的、分析性的语言。
它的象征是一目了然的,因为作者可以把他的象征解释给读者。
电影从心理学上说,可能是有说服力的或虚假的、内容丰富的或内容贫乏的。
只有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不是来源于各种思想的深层内涵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用眼睛可以看见的,在表面上能全部感觉到。
所以,文学在表意时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经常采用“以此物喻彼物”、“正面描述侧面烘托”等手段,使本来抽象的、难以言说的、不易表达的东西得以形象生动的表现。
文学要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
文学中的修辞尽管外在形态各异,但是也有共同的特征,即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本质上的某种相似点所形成的联系,使本体获得具体性、生动性。
修辞的盛行乃是为了弥补文字的形象表述的欠缺。
修辞不是文学专利,影视也有修辞。
但是影视的修辞一般以特定影片整体形态中的特定对象物在视听运动组织中的某种突出点来比拟。
文学的隐喻须要修饰语;电影电视纪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修饰语。
文字可以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活动,电影电视停留在表象、外部或表象化的内心活动上。
此外,文字符号纪录下来以后是静态的,文学语言使用相对独立的单一符号,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是既定的,而影像则是“活动照片”,是“光和影的把戏”,电影艺术的潜力和意义就在于一切存在物看起来就像它自己那样。
影像符号所指代的含意是无法任意更改的,而在文字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可以有很大的差别。
各种艺术因为使用不同的媒介符号,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每种艺术的特点,都同它的局限性有关,文学艺术所使用的文字符号能表达语言的含意,这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局限。
同样,影视艺术所使用的影像符号能真实地纪录生活情影和细节,这是它的长处,但也是它的局限。
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摆脱人为因素的局限,天马行空般挥洒自如,读者也可以通过文字展开自己的无尽遐想,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感悟,并可以不断反观、回味。
而一旦拍成影视作品,万般想象被铸成眼前不能更改的具体场影,总会有“不像”的地方,这本身就注定了难以逾越原著的一种缺憾。
同时,影视作品是将文字的细微描绘化为直接的视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省略原作品中的许多精巧之处,如人物的心理、故事的细节等等。
越是以文字见长、妙笔生花的作品,这种损失就越显得严重。
改编艺术家在进行文字作品的影视改编时,只有很好地把握了文学和影视这两种艺术所使用的不同的艺术符号,才能自如地实现二者之间的成功转换。
总之,文字和影像是反映客观的方式和途径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
参考文献:
[1]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1993.
[2] (俄)多林斯基.普多夫金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
社,1985.
[3]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4]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
社,1981.
(责任编辑 王 平)
731
第23卷 帅锦平: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