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
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
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
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
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 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
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
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
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
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
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图文兼备,理义精详,“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
所以为此译文者,非为求教于高明,实欲引起学者对陈公原著之重视,正如陈公所愿: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
斯之谓也。
2006.7.18 树人于起心灭缘斋目录前言第一篇任脉督脉论……………………………1第二篇太极拳经谱.................................4附五言经谱....................................10第三篇太极拳权谱.................................11附五言权谱....................................13第四篇太极拳经论.................................13第五篇太极拳权论.................................16第六篇太极拳名义说..............................18第七篇太极拳推原解..............................21第八篇太极拳著解.................................23附七言俚语....................................26第九篇周身大要论.................................27第十篇太极拳用说.................................47第十一篇界限..........................................51附争走要诀....................................53第十二篇缠丝精论....................................55附拳诀四首....................................56第十三篇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59后记 (61)第一篇任脉督脉论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
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
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
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
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
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
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
民毙国亡,任衰身谢。
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
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
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
扫除妄念,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
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原文: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白话译文:把观看外面景物的视线收回、来感知自身内在的变化,收敛精神寂然静默、才能使呼吸渐渐深长,达到出入绵绵不绝。
若有若无的要求。
还要把握神意,不使流溢在外边并时刻注意两眉心间玄关内窍的变化。
原文: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如山石。
亡念之发,天机自动。
白话译文:依照上述原则,练习日久,某天会突然达到真气生发的境界:肾水中生出真火,与心火中产生的真水,火升水降、水火交融,产生真元神炁,自可感到两内肾如沐浴在热水中,膀胱积水也好象被火在焚烧,异常舒服,这是真气渐渐充足的现象。
行动时要让中气运行任督二脉象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身体四肢则要象山上的岩石一样松沉不动。
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摒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挥,使自然灵性引发肢体产生自然运动。
原文: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
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
白话译文:每做一个动势,都要本着举动轻灵的原则,轻轻运行,把握到神意内敛的诀要:意思到了自然而然就停止下来,尽量的去除运动迹象,因为调理气息只能以意思引导运行,心静气沉时间久了心火自然容易下行,与上升的肾水交会、融合在脐下丹田部位之中。
这样行功久了,心火肾水的升降交融渐渐的就象桔槔能吸水、稻花可以凝结露水一样的自然。
这时候忽然有一粒和黄米大小的东西落到黄庭的位置中。
这一点东西,是修炼得到的精气神的化合物--元神金丹。
这是修道功(性命双修)的人得到金丹的真正秘法。
注:1、桔槔:井上吸水的工具。
2、金鼎在丹田稍上部,黄庭在金鼎稍上。
原文: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
白话译文:练拳行动到了这个地步,千万不能稍有松懈,要精进不停,否则真元一时不能在我身中稳固,金丹就炼不成了。
原文: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
日日行之无差不间。
练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之一时则一时周天,练之一日则一日周天,练之一年则一年周天,练之终身则终身周天。
白话译文:从前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指示修炼的密诀说:元神生在上边中空的离位,要在下方坎位行神炁和合的功法,才能使龙虎交会,产结圣婴,就是指的这种方法。
每天练习既不能出错也不能间断,这种培育金丹气行任督的功法,就是周天运行。
练多长时间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颐养身心效果。
原文: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
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所以然而然。
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时措咸宜,自然合拍。
白话译文:炼到十年以后,周身已经成为浑元一体。
无论行走坐卧动静的时间都会处于虚灵空明的境中。
已达先天无我的感觉境中时时会感到,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我呢?还是我是这个身体,也不知精神是由中气产生的,还是中气中原来就有精神存在。
至于行动时无论纵横曲伸方圆周折的规矩。
都可以做到不须思考就能自然得到。
培养真元的真水真火都会随需而有,暗室里能生白光照物,黑夜地方能够穿针引线,在人在已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也不知道任脉就是督脉,还是督脉就是任脉,中气为什么成为中气。
但是无论如何,身体的运动都会显得极为协调,好象本来就是那样的。
原文: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
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
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白话译文:上述是中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升降顺逆运行,以炼养元神。
真气的发动源于内肾,静下来后仍旧要回到肾中,这是真气随呼吸出入的道理。
原文:中极穴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气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
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
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白话译文:中极穴还有一个名字叫气原,在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的地方。
正在膀胱上面,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处。
气海穴又叫脖映,又叫下盲,在脐下一寸里边正中的位置,是男子真气生发的源头。
这是丹田部位的要穴,所以世人常说要气归丹田。
也不是没有本可依的。
总之任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道理,都不如清净身心,祛除欲念,才能培养本来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