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血液循环

第七章 血液循环


(三)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发生兴奋后,兴奋性将经历有效不应期、相 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等时期。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膜电位的改变 引起的钠通道性状的变化,特点表现为有效不应 期特别长,相当整个心肌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其生理意义是使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 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3)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心室容积继续↓ ↓ 室内压<动脉压 ↓ 血液的动能较大,继续射血 入动脉 (占射血量30%) 特点:①用时长(≈收缩期 ↓ 2/3),射血量少;②因外周血 心室容积继续↓ 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 ↓ 心室舒张前期 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 压略>室内压。
复极过程电位的变化。
U波(U
wave)
代表心肌活动的“激后电位”
(after potential). Q-T 间期(Q-t
interval):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
时间;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二)心率的计算方法
1. 测定邻近2个P-P间隔的时间(代表一个心 动周期),然后代入以下公式: 心率=60/P-P或R-R间期(s) 例如R-R间隔平均为0.8s,心率便是75次/ 分。或 自R-R间隔推算心率表查表。
期前收缩 在有效不应 期后、下一次窦房结产 生的兴奋下传到达之前, 由于异常刺激(人工或 病理性刺激)作用于心 肌,使心肌产生一次额 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 期前收缩
心动周期与心电图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 期(cardiac cycle)。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是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 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 HRmax),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 2 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 波形、产生机制亦不相同
AP机制:
• 0期:Na离子内流
1期:K离子外流 2期:Ca离子内流 和K离子外流 3期: K离子外流 4期:离子的主动转运,恢复膜内外正常的离 子浓度(自律细胞4期膜电位不稳定)
(一)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房收缩 ↓ 心房容积↓ ↓ 房内压↑(右房↑4-6mmHg) (左房↑6-7mmHg) ↓ 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 进一步挤血入心室 (占心室充盈量25%) ↓ 心房舒张 (75%由大静脉V经心房流 入心室)
(二)心室的泵血(射血与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传导过程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一、兴奋性
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心肌细胞
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称为心肌
细胞的兴奋性。与骨骼肌和心肌相比,有
其自身的特征。
与神经或骨 骼肌一样,心肌 细胞兴奋性总要 经历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和 超常期,然后才 恢复到正常这样 一段周期性变化
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
变化,典型的QRS波 群包括三个相连的波。
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之向上的波 为“R”波;继R波之后的向下波为“S” 波。
S-T段(S-T segment)
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
段,反映心室早期复极过程电位和时间
的变化。 T波(T wave)反映晚期心室
RP、AP及其分期
RP:同前
AP的特点:
1 复极过程复杂
2 持续时间长
3 升降支不对称
二、自律性
组织细胞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衡量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
自律性与自律组织的关系
正常起搏点:主导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 (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本身自 律性的 自律组织。
异位起搏点:异常情况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 潜在起搏点。
三、 心音
用听诊器 在胸壁某些部 位听到的、由 心脏瓣膜关闭 和血流冲击心 室壁引起的振 动所产生的声 音。
心音


产生主要原因
最 响 部 位
意义
第 一 心 音
第 二 心音
音调较低、持 续时间较长
音调较高、持 续时间较短
房室瓣关闭,血流冲击 房室瓣引起心室壁振动 和血液射出冲击大动脉 壁引起振动所致。 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 大动脉根部和心室内壁 引起振动所致。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室内压更<房内压 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特点 : 快速充盈期末的
室内压最低。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 液的充盈,心室与 心房、大V间的压力 差减小,血液流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 的血液经心房流入 心室;后半期为心 房收缩期的挤血入 心室。
①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 心脏缩与舒 (容积大小,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②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③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 最高: 室内压:快速射血期初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最低: 室内压:等容舒张期初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 ④后负荷:后负荷↑ ↓ 等容收缩期延长 ↓ 射血期缩短 ↓ 射血量↓
2.自动节律性: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能 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工作细胞无) 窦性心律、窦性心动徐缓
3.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均具有传导性。其中特殊 传导组织的自律性较一般心肌细胞高。
4.收缩性:心肌兴奋后也能产生缩短反应。(自律 细胞无)
其特点如下: 1. 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2·"全或无"同步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第七章:循环与运动
教 师 党 晓 云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二、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三、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四、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六、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定义:心脏和血管组成了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在 其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心 尖 部
胸骨 旁第 2 肋 间
标 志 心 室 收 缩 开始
标 志 心 室 舒 张 开始 产 生 于 快 速 充 盈期末
第 三 心音
青年人偶尔听 到 , 音 调 较 低 , 血流速度突然改变 振幅小
第 四 心音
老年人偶尔可 用心音记录仪 记录听到,音 调较低,振幅 小
心房收缩将血液挤入心 室引起的振动所致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离子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平衡电位

钾 钙 氯
30
140 0.0001 30
140
4 2 104
+41
-94 +132 -33 ( mV )
( mmol/L ) ( mmol/L )
(二)兴奋性的影响因素
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绝对 值增加,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兴奋性下降。 反之,兴奋性则升高。 ② 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与静息电位之 间的距离加大,兴奋性下降。反之,兴奋性则升高。 ③ Na+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活 三种状态。备用状态Na+通道可被激活开放,细胞 的兴奋性正常;激活状态的Na+通道已经开放,不 可能再开放;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能被激活,因 此,Na+通道处于激活和失活状态时,细胞的兴奋 性暂时丧失。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 (左室内压↑近80mmHg) ↓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不射血、容积不变) ↓ 继续收缩 ↓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
①其时程长短与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
肌缩力↓→等容收缩期↑
后负荷↑→等容收缩期↑
②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产生第一心音
四、收缩性
其特点有: (1)同步收缩 又称心肌收缩的 “全或无”现象, 由于心肌细胞间有 低电阻的闰盘相互 连接,使整个心房 或心室几乎同时兴 奋和收缩。
闰盘intercalated disk
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呈阶梯形。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连接牢固 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信息传导,同步舒 缩
三、传导性
传导性: 所有心肌细胞均具有传导性。其中特殊传导组 织的自律性较一般心肌细胞高。 优势传导通路: 在窦房结与房室交界之间有一些排列比较整齐 的心房肌细胞,其传导速度较其他心房肌细胞 快,在功能上构成心房的优势传导通路。前节 间束分支连接左、右心房,其传导速度可达 1m/s,因此左、右心房可以几乎同时收缩。
功能:
运输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和其他体液因 子;调节体温等。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心钠素。
意义:
血液循环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循环一旦停止,生命也随之终结。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1 普通的心肌细胞 工作细胞
2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快速充盈期
2.心室舒张期
特点:①动脉瓣、房室瓣 都处于关闭状态; ②动脉瓣关闭产生 第二心音。
相关主题